第三十四节
“特为来见吴大人。”仍旧是曾冒充武官的那名捻军,用卢州府口音回答。
“你有什么事要见我们大人?”
“奉叶大人之命,见吴大人有机密军情禀报。”
“是那位叶大人?”
这时赖汶光开口了:“有紧要书信在此,请递了进去,看吴大人是不是传见?”说完,贴身取出一个封缄严密的信封递了过去。
那把总说一声:“等着。”拿了书信去呈递。
吴毓兰接到手一看,封面上只写着一行字:“吴大人印毓兰密升。”拆封往外一抽,一张名刺掉在地上,把总替他捡了起来,顺便看了看,就象被黄蜂螫了手似的,身子一哆嗦,失声喊道:“唷!”
见他神色有异,吴毓兰赶快抢到手里一看,名刺上写着三个字:“赖汶光”,不由得也是一惊,急急问道:“来了有多少人?”
“七八个。”
“这封信是谁交给你的?”
“一个老百姓打扮的,有五十岁左右。”
“是什么口音?”
“是,”那把总想了想答道:“两广口音。”
“那就是了。”吴毓兰说:“你别忙!”他定神想了想说:“请进来!”
“是!”
“慢着!”吴毓兰摇摇头,“你办不了这件事。赶快去请杜参将来!记住,不准你多言多语。听清了我的话没有?”
那把总也知道这是极要紧的一件事,连声答应着,去把参将杜长生请了来。
匆匆说了经过,吴毓兰认为事太突兀,交付杜长生两件任务:第一件是立即出队,巡查水陆关口,防着赖汶光后面还有大股捻军混进来;第二件是赖汶光的来意莫测,看样子是来投降,但亦难保没有别的企图,需要预先防备。等杜长生一走,吴毓兰才吩咐那把总,将“来客”先让到守卫的屋子里休息,茶烟招待,他要借这一刻工夫先看完赖汶光的“禀帖”。
打开来看不到几行,吴毓兰便觉耳根发烫,就象为人说中了隐病那样……淮军将领的毛病,纵兵殃民,争功诿过,假报胜仗,吃空自肥,以及贪生怕死,无不在赖汶光的措词尖刻的指责之下。
最后提到他的投降,自道不指望还能留下一条命来,只望吴毓兰能够把他投降的经过,据实上达朝廷,同时也提出了“不受辱”的要求。
越是如此,越见得他的投降有诚意,而多少红顶花翎的大官,他不屑一顾,独许自己为贤,这出于穷寇的“青眼”,使得吴毓兰自己都辨不出是何滋味?定神细想一想,唯有公事公办,法内施仁,照这八个字来处理这一场始料所不及的功劳。
于是他一面派人召请幕友来商议,一面传令把赖汶光带上来。
“赖汶光投降。请吴大人替我作主。”赖汶光和他的从人都跪下磕头。
吴毓兰站着受了他的头,同时伸手虚扶了扶,“起来,起来。”他说,“你的禀帖我看过了。我不难为你!”
“谢谢吴大人。”赖汶光的神情很激动,“汶光唯求速死!”
“我知道你的心境,你先好好息一息。只要我力所能及,一定给你一个痛快!”说到这里,吴毓兰喊道:“来啊!给带下去,好好安置!”
于是赖汶光被安置在一座与外隔绝的跨院里,吴毓兰派了他的亲信看守,关防极其严密,而起居特别优待。一宵过去,第二天早晨拿了笔砚来,让他写“亲供”,赖汶光趁此机会,又把淮军大骂了一通。
吴毓兰把他的一个禀帖,一份亲供拿在手里,颇感为难。照幕友的建议,这两个文件不必报上去,免得“上头”看了不高兴。同时也不必说老实话,赖汶光“就擒”,东捻就算平服了,九转丹成,那是多大的战功?何苦有机会而不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