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在“国资流失潮”中力挽狂澜
机构,实行注册评估师的管理和境外机构行业准入管理;加强了对上市预选企业资产评估的管理。也正是在潘岳的努力下,国际评估标准委员会决定1999年国际评估标准年会在中国召开。1995年9月,潘岳主办了中国首届大规模的“国有企业500强”企业评价活动,历时两个月,并定名为“中国的脊梁”宣传月。其评价成果与标准,现在仍被许多部门与企业沿用。

    其四,以人为本,加强与国资企业家的联系和交流。

    为了进一步探索国资管理方法,了解企业家的思想动态,交流国资管理信息,1995年5月,潘岳出任中国国资青年总裁委员会会长。中国国资青年总裁委员会有530名大型国企的负责人。潘岳所主持的一系列活动,赢得了企业家的赞誉。如邀请国务院财税、金融、经贸等部委的领导与100余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就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问题进行直接对话,深受企业与有关部委的欢迎:举行“部分上市公司理事与有关政府部门对话会”,与会企业均就上市公司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股、法人股如何保增值问题进行了对话;举行了“部分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政策研讨会”,内贸部、外经贸部、计委、经贸委等部委负责人针对合资商业企业进一步发展政策性问题进行对话,受到企业欢迎。等等。这些对话受到有关部委和企业的欢迎,成为当时国家有关部门直接了解国资管理问题,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窗口。

    但国资危局非一天形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资问题,是中国体制问题的陈疴。尽管潘岳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突破体制困厄。相对于当时愈演愈烈的国资的行为,多少有些“尽人事”的悲壮之感,不免让人生出一份唐·吉诃德式的感慨。台湾《商业周刊》1996年7月22日的一篇评论说:“潘岳以‘绝不手软’的强硬态度,对国有资产近年来频遭瓜分现象,发起轮番的攻势,给外界留下了‘清流’的印象。潘岳此举,乃‘第四代’崇尚的‘国家至上’理念的集中体现。”

    由于涉及的利益因素过多,国资管理的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国资局便在一片争议中被撤消,空留下地方上一片没有中央级主管部门的国资管理局(处)在苦苦挣扎。所幸的是,在党的十六大后,中央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及监督委员会。不过,这时潘岳早已离开了他曾呕心沥血的国资管理领域,经由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而到国家环保总局任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中国高层新智囊简介 >中国高层新智囊目录 > 在“国资流失潮”中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