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虫王庙
的一下就渗了进去,看来,还真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瞅这意思,估计还真有戏。

    满满的两大桶米醋灌进去以后,过了还不到五分钟,就看到“灰背”开始向外反气泡,也就是一支烟的工夫,就浸出来一层白沫子,熙熙攘攘的聚在一起。

    又等了能有十多分钟,这些气泡才渐渐的又消失了,我和大牙估计应该差不多了,就用铲子试探着挖了一下,手上还没怎么用力,铲头就像切在了豆腐上一样,直接就切进了灰背里。

    我和大牙喜出望外,手中的铲把一转,然后用力向上一撅,一铲子就挖出来一大团灰泥,松松软软的,粘性十足,“灰背”层足足有一尺来厚。但也没用多长时间,就挖出来一个直径近一米的大洞。

    挖穿了“灰背”层后,下面不断的挖出一些碎石头子,石子比玉米粒也大不了多少,十分细碎,所以挖起来也很容易,估计差不多又挖了半米左右,铲子终于碰到了一块硬物,凭触觉应该是石头。

    我和大牙把四周的泥土清理干净后,下面果然露出来一断石桩,我蹲下来看了看。感觉下面埋的似乎是块大石碑。

    看见我们这边挖到了东西,立春和柳叶也再不开玩笑了,拉着手一起围了过来,看到石碑后,也都很惊讶。

    我和大牙甩开膀子开始继续挖,没想到这块石碑有这么大,我俩一口气也没歇,挖了足足有三个多小时,直到晌午了,这块石碑终于才重见天日。

    这块石碑露出来后才发现,也不如道是怎么弄的,这块石碑竟然是倒插在地里,把碑座埋在了最上面,碑头却在最底下。碑身整体有三米多高,宽不到一米。除了碑头上镌刻的云纹图案稍稍有些破损外,其余的部位都保存的很完整,碑身的正反面都刻着文,粗略的看了看,也没认出来写的是啥。

    大牙指着碑座惊呼道:“王八驮石碑,这东西好像有讲究吧!应该是庙里的东西,你们说这碑咋还倒过来了呢?现在这可真是王八翻身了!”

    其实我早就看见了,但这东西根本就不是王八,而是叫“赑屃”(音bìxì),也称“霸下”,是龙的九子之一,长得很像乌龟,能负重,喜好文字,好出风头,一般在寺庙、祠堂、陵墓中都能见到它背负石碑的样子,虽然看着与王八十分相似,但是也是有很多差异的,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都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区别。

    传说在上古时代,赑屃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听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也为治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治服了洪水,大禹又担心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柳叶一直打量着这块头下脚上的石碑,小心的清理掉碑身上面的土块,这才看清碑座的四周都雕刻着精美的荷花和莲花瓣造型,两侧还分别雕刻着两条长龙。

    柳叶指着这块石碑告诉我们,这碑应该是元代以后的,也就是明代或是清代的。这一点可以从碑座的花纹上就可以看出来,唐代的碑座上,莲花瓣的雕刻会很紧密,而到了元代之后的碑座,两个莲花瓣之间的距离就会加大很多。

    听她这么一说,我们也仔细的看了看,不过也只是看个热闹,我们也没有注意过唐代的碑座雕刻,所以也无从对比,但是就听人家这么一讲,不得不佩服,人家就是有知识,有文化,比起我们来,就是见多识广,不服都不行。

    大牙把碑身正面上的泥土清理干净后,柳叶看了一眼,然后告诉我们上面刻的是:“天曹将军固宜”。

    “天曹将军?这人是谁”大牙和立春异口同声的问柳叶。

    柳叶摇了摇头,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一时之间,我也想不出来这天曹将军到底是谁,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清龙棺简介 >大清龙棺目录 > 第四十九章 虫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