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正文 第七十五章 青海道 求助(二合一)
州多年,诸多面孔都不记得了,何况是这幅模样,自然认不出来。

    张九龄相熟的是张光的弟弟中书令张说。

    张九龄与张说相交莫逆。

    历史上张说入拜宰相,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与他论谱叙辈,一路提拔。即便在病入膏肓之时,依旧像李蛮举荐张九龄。

    张九龄也得意出人头地,成为李蛮开元盛世最后的一位名相。

    现今历史以改,裴旻将张九龄收为己用。

    即便如此,张说也时常修书给张九龄,想要挖裴旻墙角,让张九龄入朝助他。

    只是张九龄并未答应,但两人的关系却亲如一家。

    在张九龄的记忆里,张光因张说的缘故官居左庶子,不是什么雄职却也是一个不可酗的职位,怎么这幅德行?

    王难得见来人是张九龄认识的,挥手让兵士将两人放开。

    张光抢步来到近处,道:“说弟遭人构陷,现以给陛下去相,囚禁于御史台,而今半数朝臣都落井下石。为兄实在想不到有何人能够救说弟,思前想后也只有子寿贤弟或有这个能力了。”

    张九龄脸色骤变,肃穆道:“怎会如此?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张说好歹也是朝中首相,而且有冠朝廷,还是士林文宗,即便有什么意外,也不至于给关进御史台。

    张光怒气冲冲的道:“全是宇文融跟王鉷那个小人作怪。”

    张九龄怔了怔,也不好说什么。

    此事他倒是有所耳闻,宇文融并不算是奸佞,反而是一个能臣干吏。

    农民流亡问题,在开元十年是一大问题所在,广大农民被沉重的赋役所逼,逃离原籍,有的沦为流民,有的成为地主的佃户,全国的户籍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唐朝廷的财税收入。

    宇文融为李蛮献计检括逃户,增加租赋收入,重新制定检括之法。

    宇文融也被任命为勾当租庸地税使,一系列的改革,不但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还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

    只是宇文融重治,觉得家国发展只要百姓富裕,民心安定即可,开疆扩土完全没有必要,那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只要维护自己的疆域不抒以……

    他的理念与次相李元纮相识。

    但张说却是那种重视军事发展的宰相,故而看宇文融很不顺眼,恶他为人,恐其权重,成为李元纮的助臂,有意压抑他。

    故而宇文融对张说是恨之入骨。

    这种理念的不同,并不能单纯的以对错来说,张九龄心如明镜,自不好多言。

    不过王鉷此人,却不在张九龄的芋中。

    张九龄问道:“王鉷是何人?最近弟泌西方事物,对于京畿情况,不甚了解。”

    张光长叹道:“要只是宇文融还好,他翻不起大浪。真正要命的乔这个王鉷,子寿贤弟是不了解,此人是一个溜须拍马的奸佞小人,但深得陛下器重。现今庙堂上高内侍第一,第二就属王鉷。他现在主要负责太府寺的职位,但同时身兼户口色役使、京畿采访使、知总监、栽接使等八个重要职位,在长安现在是炙手可热,即便是诸宰相,见到他也要礼让三分。”

    “说弟就是性情耿直,反对王鉷接管太府寺受到了嫉恨,从而联系宇文融以及御史大夫崔隐甫、刑部尚书韦抗一并对付说弟。子寿贤弟也知道说弟的脾气,他性子暴躁,遇事往往对事不对人,对同僚常当面驳斥,甚至呵斥谩骂。为人处世确实有诸多不对,这一受难,算得上是墙倒众人推。”

    “而今御史台主要由宇文融负责,说弟落在他手上,凶多吉少……还请子寿贤弟出手相助。”

    说着张光对着张九龄深深一拜。

    张九龄忙将张光扶起,沉吟了片刻,说道:“张兄太高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盛唐剑圣简介 >盛唐剑圣目录 >正文 第七十五章 青海道 求助(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