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江夏闭关
然三位公子这么赏脸,我公孙策恭敬不如从命,一起来吧。”
众人惊叹:“真是厉害啊。”
配角一二三:“好。”
棋盘黑白分明摆好,公孙策与三配角分立棋盘两侧。
配角一捻起白子下棋:“白子先走。”
配角二:“听好,上联是,假山真鹿走。”
公孙策一边下黑子一边:“死水活鱼游。”
配角三:“什么鱼不能吃?”
公孙策:“木鱼。”
配角二:“再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公孙策低头下棋:“家事国事下事,事事关心。”
……
写到这里,江夏停了一下,貌似这个对联有问题。他专门去搜索了一下,果然是有问题,这个对联是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写的,是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
给提到宋朝来,貌似提的有点远。江夏摸着下巴考虑了一下,还是把它写了进去,主要一时间也想不到什么好代替的,就这么写吧。
在知道彭临静要演的角色是包拯夫人的时候,江夏就已经决定好了写哪个剧本。
上辈子演包拯的电视剧,真不算少。
最经典的算是9年金群老师演的包青,何家劲演的南侠展昭。许多人或许没看过原版电视剧,但提到片头曲,“开封有个包青,铁面无私辨忠奸”,真是哪个不知哪个不晓。甚至片尾曲《新鸳鸯蝴蝶梦》的知名度,都非常高。
江夏要写剧本的时候,没考虑那一版,实在是不想撞车的太厉害。盛世虽然没有布新剧消息,但从有“包拯夫人”这一角色就能猜到,肯定是包拯成为包青后的故事。
要写一点不一样的故事,就得找别的包青角色,除了金群外,再演包拯比较好的,就是周杰那一版的《少年包青》。
真的是经典的电视剧,光是续集就拍摄了三部,虽然一部比一部烂,但掩盖不了第一部的精彩与经典。
全剧由七个故事组成,分别是“名扬下”、“血祭坛”、“隐逸村之秘”、“殿前扬威”、“五鼠闹相国”、“魔法幻影”、“翻龙劫”。
每一个故事相互**,却又有联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很好的将悬疑、武侠、搞笑、言情融合到了一起,情节设置合理,人物性格鲜明。
上辈子,江夏时候可是没少看了这部电视剧,翻来覆去至少看了十几遍,哪怕看过也愿意从头再看一遍。只要电视上在放,他就看。
虽然“隐逸村之秘”那个环节,看那些干尸,真把年幼的江夏吓了个不轻,却还是很喜欢整部电视剧。
他不知道上辈子这部剧的收视率如何,但论经典程度,哪怕在十多年之后,翻出来重新看一遍,依旧很经典。毕竟,这部剧产出的时间较早,是年左右。而那个时代,是一个电视剧还能看的时代,是一个电视剧演员还都是实力派的时代,是一个经典多多的时代。
他不信盛世弄出来的剧,能跟《少年包青》相提并论。自打《少年包青》以后,江夏就记不清楚其他的包拯形象了,哪怕后续的三部,都无法越第一部。无法撼动江夏对少年包拯的主观印象。
经典,什么叫经典,拿出来就能让你十年之内无法越的,就是经典。
江夏之所以要闭关来写剧本,全是因为剧本的写作方式,与是完全不一样的。
看过的,想要复制过来,非常简单,只需要简简单单复制文字。
剧本可不一样,剧本是分镜头的,每一个镜头,是在什么场景,当时的气怎么样,有什么样的人物,人物的表情动作是什么,都需要在剧本中体现出来。
就公孙策简简单单的斗棋一个环节,写起来很简单,一共也才几分钟的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