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沿极地大浮冰前进
虽然跨越极圈后这一海域遭到狂风暴雨的袭击,说句公道话,还应该承认,迄今为止,我们的航行要算是极为顺利的。如果十二月的上半月内,“哈勒布雷纳”号能找到敞开的威德尔之路,该是多么幸运啊!……
瞧,我现在也说“威德尔之路”了,似乎这是陆地上的一条坦途,保养良好,路旁立着里程碑,路标上写明:南极之路!
十日白天,在被称之为和的孤立冰块中,仍可以毫无困难地操纵双桅船。风向并不迫使船只抢风航行,船只得以在冰山的通道中直线前进。现在距离大规模解冻时期尚有一个月,对这些现象谙熟的兰·盖伊船长却肯定地说,大解冻一般发生在一月份,今年则十二月就要发生。
避开为数众多的漂浮的冰块,倒丝毫难不住船员们。真正的困难可能过几天才会出现,那就是双桅船要为自己打开一条通道穿过极地大浮冰的时候。
无需担心发生什么意外。大气层染成了淡黄色,就标志着坚冰的存在。捕鲸人将这称之为,这是寒带特有的一种反射现象,躲不过观察家的眼睛。
连续五天,“哈勒布雷纳”号航行顺利,没有遭到任何损坏,甚至从未有过担心发生碰撞的时刻。随着船只不断南行,冰块数量不断增加,航道变得越来越狭窄。十四日进行的测量表明,我们位于南纬72度37分,经度显然没有改变,仍在42度和43度子午线之间。跨越极圈后达到这一点的航海家已经为数甚微,巴勒尼一行及别林斯高晋一行都不曾抵达这里。比起詹姆斯·威德尔达到的最高点来,我们只差两度了。
双桅船在这沾满鸟粪、灰白无光的碎冰中航行,已经较为棘手。有的碎冰外表斑斑点点,脏污不堪。冰块体积已经很大,相形之下,我们的船只显得多少渺小!有的冰山居高临下,俯视桅杆呢!
冰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品种繁多,变化无穷。从云雾中显露出来,杂乱交错,反射着阳光,宛如磨光而尚未刻面的巨大宝石,真是气象万千。有时,不知何故,现出一层层粉红色,然后又转成淡紫和湛蓝。可能是折射的效果。
这优美的景色,在阿瑟·皮姆的自述中,有极其精彩的描写。我欣赏着,百看不厌:这里,是尖顶的金字塔;那里,是圆形的屋顶,有如拜占庭式教堂的圆顶;或者中间凸起,仿佛俄国教堂的顶部;有高耸的乳峰;有水平桌面一般的石桌坟;有史前时期遗留下来的粗石巨柱,犹如矗立于的遗迹中;有破碎的花瓶,翻倒的高脚杯……想象力丰富的眼睛,有时喜欢在天际变化多端的云朵形态中找出各种名堂来。一言以蔽之,凡是在云朵中能找到的东西,在这里也应有尽有……云朵难道不就是天上海洋的流冰么?……
我应该承认,兰·盖伊船长集勇敢无畏与小心谨慎于一身。在突然需要进行某种操作,而距离的长短又不能保证圆满进行时,他从来不在冰山的下风处经过。他对这种条件下航行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了如指掌,不怕在漂浮的流冰和浮冰群中冒险。
那天,他对我说道:
“杰奥林先生,我试图进入极地海洋而未能成行,这已不是初次了。那时对‘珍妮’号的命运只有些简单的推测,我都想尝试一番;而今,这些推测已成为肯定的事实,我还能不全力以赴么?……”
“你的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船长。依我看,你对在这一海域航行具有丰富的经验,这更增加了我们成功的可能。”
“这当然,杰奥林先生!不过,越过极地大浮冰以后,对我也好,对很多其他航海家也好,都还是个必然王国啊!”
“必然王国?……也不绝对是,船长。我们掌握了威德尔极为可靠的航行报告,我再补充一点,还有阿瑟·皮姆的航行报告。”
“对!……我知道!……他们都曾谈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