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十九章 言商(5)
秘感,让下属多揣摩自己的心思。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一来二去,就成了特定的官场话。久而久之,“兰室”成了“鲍室”,艺术成了陋规。

    一些官场新人总是要“吃过几次亏”,才会被前辈“一语点醒梦中人”。徐清有幸,早早的了解过一些,刘赞奇怪签名打的暗语徐清也明白,这里面藏着的门道是:

    “横着写”表示的是“不一定要办”或“搁置不办”,“竖着写”则表示“贯彻到底”。

    刘赞不太中意他那位贰佐官啊……也是,封疆大吏一把手和二把手要是太合得来,就该李渊不放心了。

    只不过这位副总管似乎后台不够硬啊,刘赞调防幽州,也没让他扶正,只是让他代属冀南事务。这位代理总管,叫刘墨。徐清歪头想了想,没有印象,无论是后世的记忆,还是从徐清现在的社交圈去寻找,都没听过,看来也是个籍籍无名的人。只是不知道这位刘墨新掌权,会不会烧三把火呢?

    地方事务,无非军政二事,刘赞带走了军队,那刘墨总要在政事上做出一番绩效来。

    刘赞和徐清的“亲密关系”知道的人本就不多,就算刘墨知道了,也对徐清有害物质。

    翻来送过来的那一堆文书,徐清心里暗骂,这副管事掌权三把火,第一把火烧到了积压下来的讼事纠纷上。

    这是沧州大换血之前,所积的近两个月讼事卷宗,徐清草草过目后,这卷宗竟有六十卷之多!其中有户役,贼情,婚姻,继立,债负等等之事。

    事多,其实还不是徐清郁闷的原因。徐清郁闷的是,这么多卷宗为何从冀南管事那里发下来。

    一问才知道,在唐朝时,军民讼词皆至下而上陈告。但是各分守道,还有一道中主理刑名的按察司,都可以接百姓讼词。

    接是可以接,但不可以亲自审理,需发往州县。至于州县,也不是什么案子都审理,一般民事都由乡间宗老裁断,有一句话叫“清官不断家务事”,就是如此。

    一般只有大案要案疑难案,这才交给州县审理。徐清看这么多卷宗,不由郁闷问到:“难道这地方知县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伺候在一旁刑房司吏,向徐清了其中的情由。要这积攒的讼事,还是和之前过的地方官考评有关。地方重教化,以平静无波,百姓和睦为妙。若一个地方老百姓好讼,就被称为健讼之地,吏部评价官员就会治理出满地刁民。

    还有很多地方州县,都将四月至八月定为息讼期,理由时这段时间为农忙之时,尔等老百姓应该安心种田。为了不打扰农事,咱们州县不接民间讼状,名为息讼养农。

    老百姓有了冤情,又没地方发泄,一怒之下,就越级上控。徐清眼前这一堆的文书中,就有豪强侵占民田的,有的是打死人的案件……

    “唉,前任那些人,居然还给我留下了这么多烂摊子……”徐清想骂人,却发现该骂的人早已经走的走,死的死了。

    烂摊子已经摆在面前了,不收拾不行了,徐清叹了一口气对刑房司吏道:“三日之后,你将这些案件涉及的被告原告都喊过来吧……”

    “都……都喊过来?”刑房司吏不明所以。

    “怎么?”徐清抬起头,只见刑房司吏猜想着惊问道:

    “刺史大人,你是要一审完这些案子?”

    六十卷,可不是简单的六十件案子,而是上百件!一审百案,谁听过?

    “别问了,我怎么,你就怎么做吧……”徐清不回答,淡淡的了一句,又似乎想起了什么,徐清开口道:“记得把四县的县令也请过来……”

    “喏……”刑房司吏强行忍住心中排山倒海的好奇,应声出去办事了。

    桌上卷宗虽多,徐清再看之下,却觉得每个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唐朝地主爷简介 >唐朝地主爷目录 > 第三十九章 言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