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92章 抛砖引玉
向了李云天,想听听他的解释。

    “陛下,朝中勋戚自恃战功赫赫、皇宠正隆,平日飞扬跋扈,常行不法之事,长此以往势必激怒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不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侧着身子正对着宣德帝,郑重其事地说道,“微臣看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陛下对朝中勋戚应该恩威并济,才能使得他们收敛跋扈之心,尽心为大明办事。”

    宣德帝和杨士奇闻言眉头不由得走微微皱了起来,虽然李云天说的很委婉,但两人还是清晰地听了出来,李云天不仅对朝中勋贵平日横行无忌的做法不满,而且还暗指了五军都督府与六部之间的明争暗斗。

    说实话,作为大明的天子,宣德帝是乐于见到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的争斗,这样他才能平衡双方在朝堂上的格局,进而掌控大明的朝局。

    毕竟,宣德帝和洪熙帝不像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一样,有着威服文武百官、乾坤独断的魄力和气势,使得满朝文武臣服于脚下。

    故而,宣德帝和洪熙帝一样,需要平衡朝中文臣集团与勋贵集团之间的利益来巩固统治。

    两人对那些勋贵百般关照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不仅是因为勋贵们恃宠而骄、横行跋扈,经常惹是生非。

    尤为重要的是论起心机的话,他们根本就不是文官集团的对手,没有洪熙帝和宣德帝罩着,绝对会被那些文官集团给斗倒。

    难道李云天看不出这一点吗?宣德帝和杨士奇望向李云天的目光中充满了一丝狐疑。

    “陛下,自唐以来,为了避免武臣拥兵自重,历朝历代都以文抑武,虽说这消除了武臣尾大不掉的隐患,但军势却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也使得民间重文轻武,天下读书人只知文举而不屑武举。”

    李云天清楚两人对他先前之言感到疑惑,随后沉声解释道,“武举虽与文举并称我大明选拔人才的两大科举,但与文举相比却云泥之别,至今连定制都未形成,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此一来我大明军势必将日益式微。”

    “陛下,宋太祖和宋太宗南征北战,军力不可谓不盛,赵宋繁荣富庶,国力不可谓不强,可自宋太祖、宋太宗后,赵宋在与西夏、辽、金的交战中胜少败多,最后竟然不得不偏安于江南一隅,足见以文抑武不是长久之计,虽能安抚内情,但却无法抵御外敌。”

    见宣德帝和杨士奇的神情变得凝重,李云天于是以宋朝为例表明了他的担忧,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虽然北元残部现在不足为惧,但假以时日,我大明周边国家势必崛起,海外强敌也将不请而至,他们并无孔孟之道,只知弱肉强食,届时我大明何以对之?”

    宣德帝和杨士奇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中,李云天这番言语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就像李云天所说的那样,自从经历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后,重文轻武就已经成为了历朝历代皇帝的一项国策,随之而来就是军力的急剧衰退,赵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虽然明朝的情况比宋朝特殊,出现了开国勋贵和靖难勋贵这一特殊的武官集团,尤其是永乐帝,凭借那些靖难勋贵登上了皇位,希望勋贵集团能与文官集团的势力在朝中达成一种平衡的态势,以保大明的长治久安。

    可现实的情形却非常不尽如人意,虽然永乐帝在位的时候使得勋贵集团稳压文官集团一头,但是自从洪熙帝开始,勋贵集团的优势就消失了,与文官集团处于一种势力均衡的局面。

    尤为关键的是,洪熙帝登基后大大加强了内阁的权势,使得内阁阁员与六部侍郎平起平坐,以对五府六部形成了牵制。

    其实这个时候朝中的勋贵们已经吃了一个大亏,因为内阁的阁员全部都是文官,没有一名武官。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执宰大明简介 >执宰大明目录 > 第292章 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