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必须进口,否则没法保证材质。而且我们用的伺服电机也只能进口。但我只能做到这一步啦。”
“放心,像腾飞一样的企业会越来越多。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真正的完全国产化。”
对于宋运辉的这句话,柳钧心里持一定的保留意见,像腾飞这样的企业真是越来越多了吗?不,他不觉得。他还记得小的时候爸爸厂才那么小,可也有像模像样的一个技术科,技术员虽然并不怎么样,可经验很丰富,自己绘图设计,自己制图晒图,很有自主知识产权。起码那时候毕业的大学生以成为工程师为荣,不像现在——当然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最聪明的人都去了挣大钱的行业,比如金融业。很少有人的志向是工程师,也很少有人捺得下性子从基础做起,熬上好几年才熬成能单独上岗的工程师,现在人的诱惑太多了,除非是对设计制造有一份痴心的人,他还真没见过几个没痴心的聪明人能在技术岗位上耐心傻做一年。即使腾飞科研人员的工资普遍很高,可问题是,一个聪明人在营销金融等领域却能更快速地得到不菲收入,在机械制造行业做个合格的工程师却需要好几年,因此工程师的目标诱惑甚小。
可矛盾的是,这个社会每年春夏之际,总有大量大学生哀叹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一方面是他腾飞找不到几个安心做工程师的应届毕业生。现状让柳钧很难相信制造业的前途有什么光明。
更然柳钧不敢相信的是眼下的普遍人性,严谨的人是那么的少,而且不受鼓励,反而弄虚作假却越来越少被追究,越来越堂而皇之。有句老话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是现在的人对过街老鼠很漠然。
这不,在研发中心实习的研究生很快就将腾飞试制成功的好消息汇报给导师,当晚,曾经与柳钧在研发中心并肩作战,但转身就将技术带去北上的一位教授就找上柳钧,跟柳钧商谈合作发表论文,申请国家科技发明大奖。柳钧至此才终于收起笑了一天的“哈哈”,闭上傻愣愣地张了一天的嘴。但是权衡之下,柳钧同意签名合作。因为他无法免俗,腾飞这种孤魂野鬼一样的私营公司需要国家大奖来支撑门面,扩大影响,获得政府支持。而理所当然的,评审大奖的,也正是跟他合作的那些专家们,和专家们的朋友,每一个圈子走到顶部,都只是有限的几个人抱成的小集团。
柳钧唯有安慰自己,起码那些专家还是做过贡献出过力的。可是他心里对专家们一声叹息。叹息归叹息,他还是积极与那些曾经尊敬的师长们合作,一起拿出论文。他将所有的腹诽藏在心里,最多与妻子说说。
可因此,学术界很快响起腾飞的声音。专家们在各种场合唱响东海一号的革命性研发成就。宋运辉也介绍行业顶级会议让柳钧派人去参加,柳钧都请上那些专家们。荣辱呢,那是看不见的。有的是狼狈为奸,互为利用。很有意思的是,专家们反而成了东海一号分段研发项目的最好背书。
柳钧在2007年春节到来之前,紧赶慢赶地开了他这辈子最多最频繁的会。他相信,开春,他还得开更多的会,讲更多的话。但彼时他的心里相信已不是科研的激情,而只单纯是市场的动力。与专家们一起站在台上的不是痴心研发的科研带头人柳钧,而是唯利是图的企业主柳钧。
好事接踵而来,柳钧定购的保时捷911赶在春节前凑趣地运到。申华东一听说就跃跃欲试地想拉柳钧赛跑,可那几天柳钧忙得连轴转,应酬饭一夜可以吃两顿,哪有时间给赛跑。申华东可不管,他终于设计将柳钧骗到市一机所在的工业区。时间已是晚上近十二点。
崔冰冰也是刚应酬结束,与柳钧一起在回家路上被申华东骗来。车子一进入市一机所在的工业区,眼看路灯下一眼两眼三眼还看不到头的围墙,崔冰冰叹为观止。“还以为我们的腾达已经够规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