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帝国死亡笔记
到亡灭境地的汉武帝都没有想到,他甚至间接地摧毁了远在地球背面的无数个古老帝国。
不是汉武大帝英明神武,而是他那缺德带冒烟,看别人过舒服日子就全身不爽的邪恶天性,使得他成为了中华历史上独一无二,能够担承重任,于两个民族的残酷对决中完成最艰难的资源调度,彻底击溃匈奴,并为汉民族赢得数千年之久生存空间的不二人选。
简单说,这场残酷的战争,双方都需要调度无穷无尽的资源,哪方面在资源调度上面力有不逮,就会彻底丧失机会。
而战争资源调度这几个字,写起来四平八稳,但却是字字血、行行泪。在这几个字后面,隐藏的是无数黎民百姓的绝望哀号,隐藏的是无数百姓的累累白骨。
——战争,是人类的天然属性,同时又是最反人类的。因为人类的天性追求安逸,追求幸福。而战争,却意味着毁家灭国,背水耗战。很多情形下,战争打的不是哪方面英明神武,而是哪方面更不想活了,一意求死地纠缠不休。但没有人愿意卷入这彻底的绝望之中,这就需要如汉武帝这种人,强行把所有人拖进来。
在未来的民族空间竞争中,汉武帝,他必须要完成这样一件工作——让那些天性追求安逸的人,不得不硬着头皮上战场;让那些天性求生的人,不得不去辗转死于沟壕。无论有多少文学作品美化战争,但其反人类的残酷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而竟然是汉武帝这种人完成了这项工作,击败匈奴,为汉民族赢得永世荣誉,所以后人世世代代感谢他,他也因此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汉武大帝!
那么,他又是如何完成这项残酷工作的呢?
后续的战争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汉武帝,他在战争资源枯竭的情况下,号召广大青年行动起来,去西域边陲,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塞外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许多逃亡的罪犯纷纷响应这一号召,跑来领受出使符节,自行招募人马组成使节团,赴西域抢劫烧杀——这些亡命之徒大多数一去不回,死于西部那漠漠风沙之中,但也有许多人,或是击溃了边塞的小部落,或者是沟通了更多的邦属与中国建交。等到这些人捞得盆满钵满回来之后,汉武帝就秘密派人,唆使他们行作奸犯科之事。一旦他们坠入法网之中,汉武帝就将他们的家人全部下狱,准备满门抄斩。除非,这些人愿意再赴边陲,以建功立业换取家人的性命,那就另当别论了。
“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至今思之,仍然令人荡气回肠。
任何时候回顾瀚海黄沙,都能够让人感受到那豪气冲霄汉、壮志凌云天的雄浑气魄。
但这辉煌而宏大的史诗事业,是需要付出惨烈代价的!
一个民族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需要付出多少,需要多少忠义志士的血和泪,远超出后人的想象。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为了自己的民族,他们所付出的不唯是生命和鲜血,还有那永远也无法诉诸他人的泪水与委屈。
也只有心如铁石、阴毒蔫儿坏的汉武帝,才有可能完成这桩不名誉的伟大壮举。
而这就意味着,汉武帝不唯是要对匈奴异族宣战,同样也对天下百姓宣战。他必须以残忍邪恶的手段,摧毁百姓的平静生活,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再借助残暴的权力体制,强行把天下百姓送上战场。如此无止无休的纠缠,最终彻底击崩匈奴人的心理底线,为汉民族赢得战争。
当这场空前的民族大对决开始,所有的人,都沦为了汉武帝手下的无生命单元,要为他那残暴而偏激的个性,付出牺牲。
——很可能,这就是汉武帝拒绝救助遭遇水灾的天下百姓的原因。他是在为行将到来的惨烈战争,准备人力资源。他必须要保证,当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