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恩威并施
是一碗麦粥、一碟酱菜、一碟新炙的肉脯,还有一小瓯酒。当下司马防斟了酒,举起杯来就敬是勋,是勋面带微笑,跟他干了杯,心里却在说:“你想趁机糊弄过去?哪儿那么简单啊,也未必太小觑某了!”

    他端起麦粥来,三下五除二扒了大半碗进肚,然后又和司马防干了一杯,重提旧话:“勋奉朝廷诏,持节镇抚关,守、令皆可先辟,今欲任司马公为京兆尹,未知肯俯允否?”

    司马防刚才借着上饭打了个岔,其实是在暗斟酌,权衡利弊,此刻听是勋再次问起来,就先摇头:“张敬在京兆,亦有令名,何不留任?”他所说的张敬名时,乃是李傕、郭汜任命的京兆尹。

    是勋心说李、郭任命的三郡长官,我一个都不想留,各县令长,也最好能免就免——“张敬为京兆三岁,内不能制李、郭以安地方,外不能睦友邻而贡朝廷,安可留任?”

    “防已届知天命之年,且有风痺之症,逢天行雨即不良于行,实难当此重任——侍美意,防心领了。”

    是勋心说耶,你有风痺之症?也不知道是装病托词呢,还是……要么你家老二后来装风痺,其实是从老处得到的灵感?他瞧司马防的意思,是真不想去淌关那趟浑水了,于是也不再劝,只是问道:“然则谁可付托此任?请司马公教我。”

    估计刚才向是勋介绍关各郡县大族、贤才的时候,司马防就有腹稿了,当即回答道:“冯翊徐伯济或可。若不以本郡为忌。京兆韦休甫最佳。”徐伯济名英。现任本郡左冯翊的郡功曹。是勋对此人毫无了解,估计就是一个史书上都留不下名字来的酱油众(其实搜检《三国志》本传及疏,还是能够搜到一处的);韦休甫名端,此人是勋倒有印象,在原本的历史上,他跟儿韦康二人先后担任过凉州刺史,后来马超作乱,韦康被杀。于是借着扒饭的机会想了一想。要是没有更合适的人选,那就这位韦端先生吧。

    放下空碗,是勋瞟一眼司马家哥儿俩,干脆也不跟司马防商量,却直接问他们:“卿等亦皆一时俊彦,号为八……”刚想说“八达”,突然想起来,这兄弟八个里面还有五个没成年呢,没成年就没有字,怎么可能产生“八达”的美誉呢?估计那是好几年以后才出现的说法吧。赶紧咳嗽两声。把话给咽了——“八人皆勤学而纯孝,郡内称之。何不代乃父随勋西行。立功于王事,彰显贵家之令名呢?”他特意加重“代乃父”三字,那意思,要么你们跟我走,要么让你们爹跟我走,选择吧小!

    是勋当然不可能把司马家的谁绑起来带走,这种事儿终究不好强迫。但他现在跟司马父商量,成不成的都无所谓,但若是直接代天授命,当场征辟,对方要没有合适的推辞理由,难免就会影响到家族的名声。我不是让你们跟着去关享福的,不是推了官职还能落个“淡薄利禄”的美名,如今国家动荡、西京蒙尘,身为士人而不肯出来拯危救难,光跟家缩着,说不定就会被人骂是“求田问舍”的乡愿。

    司马家两兄弟听了这话,表情各不相同。老三司马孚皱皱眉头,有点儿惶惑,而老二司马懿就跟没听见一样,眼观鼻,鼻观心,丝毫不为所动。他们还没答复,司马防先说话了:“犬年轻识浅,所学亦不精深,何能当此重任?”

    是勋心说要换个人来提这建议,你靠几句空话或许就能糊弄过去,偏偏这回来的是我——“伯达较勋年长,仲达与勋年龄仿佛,即叔达亦已冠矣,安有不能忠勤王事之理?”年纪轻这不是借口啊。

    司马孚瞧一眼父亲,转回脸来就朝是勋深深一揖:“感念侍之厚爱。侍为当世俊才,就学于郑康成先生,通五经而晓政事,孚安得为比?”是勋摇摇头,开始给扣大帽:“国家板荡,士人皆当效力于国,勋弱冠即谒曹司空,使徐、兖合纵,非有能也,是敢为也。孟云:‘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汉魏文魁简介 >汉魏文魁目录 > 第二十五章 恩威并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