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论机制
的制度。”
李弘再次走到书写板前,指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下方,标示着的由低到高的水位,指着第一个水位道:“永安渠、龙渠、曲江池,完全足够我们大致的分析出雨势大,随着水位高低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对应他在哪种颜色下面,我们也就可以提前洞察这一场洪灾,这雨水会对百姓,造成什么样相应的后果。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需要以哪个颜色的水位线为标准。”
“不懂?费解?”李弘看着他们解释道:“水位在赤色,自然不用朝廷出力帮助百姓,随着水位依次涨高,上面的颜色也会相对变化。我们以青色为警戒线,比如等到水位达到青色时,是不是也就代表着雨量过大,百姓已经无法自救,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启动所的救援百姓制度?”
“雨水还可以有河道来测,但雪呢?漫大雪我们又该如何做?”宇文融不管自己已经消化了多少,迫不及待的想要继续汲取更多的灵感思路。
“雪也一样,甚至更简单。一根竹竿就足以成事,关中地区多畿县,人口也以长安、洛阳地区为中心辐射。我们只要在空地上设置一根竹竿,随着降雪的大,竹竿淹没多少,难道不就是一个很明确的提醒法子?”李弘眨着眼睛道。
众人恍然大悟,顿时学堂里如马蜂炸了窝,众人议论纷纷,众口不一的开始讨论。
时间过了好久,讨论的声音渐渐平息下来,好多学子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之情。
就在这时,一个约莫十五六岁的学子站起来,郑重的问道:“太子殿下,学生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
“您的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您刚才的一种制度上,学生思来想去,就算是我们能够测量到雨水的大,按照警戒线来抗防,但如果这一套制度朝廷没有,我们岂不是在这里就如赵括般纸上谈兵?”
梁孝仁的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谁来推动,如果朝廷不推动,这些都将是于事无补。
整个学堂落针可闻,李弘脸上并没有出现学子心中害怕的震怒,相反是冲梁孝仁竖了个大拇指以示嘉许,然后在学堂中间来回踱步,缓缓道:“制度是一方面,朝廷建立一种制度需要的时间,可不是像我们这般,只要经过讨论就足以实施,你们确定你们经过刚才一番讨论,你们的想法已经成熟了吗?”
宇文融站起身道:“回太子殿下,如果您的那种制度能够建立起来,我们刚才短暂的讨论足以应付每年的灾荒,使百姓不再因为灾荒而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李弘走到宇文融跟前,嘴角的一抹坏笑渐渐浮现,这个笑容太熟悉了,无论是宇文融还是王勃、杨炯,还有刚才的梁孝仁,都同时感到后脊梁一阵冷,难道自己漏算了什么不成?
“一直以来我都告诫你们,高度决定你们看问题的全面性,角度决定你实施方法的正确性。可惜,你们到现在还是没有达到我的标准。还有一年你们就将离开崇文馆,你们是最早进入崇文馆的一批学子,如果你们就是这样的水平,东宫的脸面可就要被你们丢尽了。无论你们谁,出了崇文馆后,是准备朝廷的科举,还是选择我给你们提供的职位,不,我不会要你们的,达不到要求。”李弘嘴角的坏笑更盛,再次走到上官仪身边。
上官仪也是一脸疑惑,这些学子已经考虑的很周到了,为何太子还不满意?
“敢问太子,他们的考虑臣都觉得已经面面俱到了,为何您还不满意?”上官仪此刻不以先生身份问,而是以臣的身份。
显然明了,他对这个关于百姓灾荒,如何度过的问题也颇为关切,所以才会以臣的身份来问。
“一个的竹竿、一道弯弯的河水可以让你们看清楚洪灾、雪灾的大,但你们真的以为一场灾,只是百姓缺衣缺食,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