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为了您这样的客人而沸腾!”“您也多多到我那儿去呀,我们家的饭单,总是为了您这样的贵人而铺展。”两个女人都十分感动,满眼含着泪,依依不舍地分手了。

    麦素木从尼牙孜家出来,思忖着、筹划着往大队加工厂走去。在农村落户已经两年多了,到加工厂担任出纳员也超过了一年,他总算度过了最难堪、最危险的日子。创口已经愈合,疼痛消散在记忆里。回忆是痛苦的,阿巴斯霍加的爱子、经文学校的幼小的学生、民族军的军官、科长……乌兹别克人麦斯莫夫、听候审查和处理的叛逃未遂者……那间四壁橙红的低矮精致的房子……在他的额头上写着的是怎样的命运呢?想起来像一个不合逻辑的、光怪陆离的梦。他自己都不能不佩服,他没有垮,他活了下来,经营着、积累着、活动着、进展着,父亲小时候就说过:“他是不平凡的。他将成为一个人物。”他大概属于那种即使埋到坟墓里也还会在地底下折腾一番的人。还说大人物呢,他的珍贵的岁月正在一群愚昧无知的乡巴佬间度过。想一想尼牙孜和库瓦汗吧,这是一对怎样令人反胃的蠢货!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没有蠢人,智者又去玩弄谁、驾驭谁、利用谁去呢?

    迎面走来了一个身材高大,腰板挺直的老人。他穿着在伊犁已经基本上被淘汰了的老式的叫作袷袢的长袍,这种袷袢是没有扣子的。只在腰上系着一根绕了好几匝的褡包。老人眉骨高耸,银色的眉毛密长而且弯曲,深邃的、严厉的大眼睛很有神采。虽然脸上布满了细密的皱纹,却呈现出一种不寻常的健康的红润。他的白色的胡须理得齐整而且浑圆,好像刚刚用理发推子剪过,为这副庄严的面孔增加了几分和蔼。他是亚森木匠——宣礼员,他的形象突出地表现着维吾尔老人的郑重、虔诚和古板。

    “萨拉姆!亚森哥。”麦素木抢先一步,用含在胸里的低音,抚胸问好。

    “萨拉姆,麦素木阿洪!”亚森还礼。他张口的时候,露出了洁白的、完好无缺的牙齿。这是恪守清教徒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不吃一切不洁的、异端的东西——的标志。

    按照礼仪,他们相互对工作的顺遂、身体的强健、生活的平安和家人的康泰,一一进行了全面的问候和回答。

    “少见啊,亚森哥,您是来做主麻日的午祷的吗?”麦素木说话的声音仍然很低,态度也很拘谨,这样,才能表现出对长者的礼貌。然而,他的口气却十分亲昵。

    “不,你们大队要安装木轮车,叫我来帮忙的。”

    “是了是了,瞧我给忘了。您来得可真早!现在,铁匠、木匠们还都没来呢,请到我的办公室休息一下吧!”

    麦素木的“办公室”就在加工厂大院一进门的地方,狭窄、潮湿、阴暗,由于堆了不少油漆桶、纸箱和木箱,显得更加拥挤。墙上贴满了各种账目、收支明细表,表现了主人的干练和精细。麦素木把算账时坐的一把椅子搬过来请亚森坐下,然后自己谦卑地坐在两个叠在一起的木箱上。

    “我到加工厂一年有余,您老的尊贵的步履才首次踏上这块渺小的地面,真是蓬荜生辉,鄙人是三生有幸啊。”

    “怎么样?农村的生活习惯了吗?”亚森含笑询问。即使是最刻板的宣礼员,见了麦素木的多礼的举止,听了他的阿谀讨好的话语,也不会不感到愉快的。

    “当然了,当然,马克思说过,男子汉对什么都能习惯。毛主席也讲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对于人类来说,粮食是最神圣、最伟大的。先知穆罕默德,当年也当过农民……”

    麦素木深知老人的性格。老人虔敬地信仰穆罕默德。老人又竭诚拥护党和人民政府,爱戴和尊崇革命导师。他的谈话把信口胡言的所谓马克思的“说过”、穆罕默德的经历和确确实实的毛主席的教导,与穆斯林的观念掺和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这边风景简介 >这边风景目录 > 第二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