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你可也别坑我。”
“嘿,李杰明,咱们好歹都算社会主义这边儿的,谁坑谁呀?”林雁冬咯咯地笑。
“没错儿,一个阵营的嘛,哈哈!”他扬声大笑了。
“你先别笑,这事可是你们求我的!我还没找你们经委算帐呢!”
“对对对,回来咱们把帐算清楚。”
“那当然!”
放下电话,李杰明心里痛快极了。
不过,晚上这顿饭,少了林雁冬也是个问题。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居然被他想到了林雁冬的爸爸。若是把陈昆生请来赴宴,对王耀先不失为一种交待,吕主任面前也算完成了任务。
于是,他马上拨通了“林苑”的电话。陈昆生先还推辞了几句,后来听李杰明说是“工作需要”,也就慨然应允。
陈昆生自称“半个美食家”。类似这样有吃有喝,又不费分文的宴请,为什么不去!他放下电话,回到东屋,斜靠在沙发上,点上一支烟,感到一种少有的舒坦和兴奋。他记得,年轻的时候,好像没有这么馋。上大学的时候,买只烧鸡啃啃就解决了问题。结婚以后,望妈为他做过很多他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成了他在这方面的“启蒙老师”。也许因为那时的伙食水准不低,且天天的细水长流着,他没有感到对吃的不可抑制的需求。要说喜欢吃,还是近年来独身生活逼迫出来的嗜好。只可惜,限于经济条件,他的爱好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各方的名菜他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味。而能够吃遍大江南北山珍海味的官方宴会,陈昆生的级别又无缘参加。
回想起来,“文革”中有一段。他得势时,也吃过,也喝过。可要同现在官场的宴会相比,那只、能叫小打小闹,简直就算不得什么吃喝。“文革”后复出,他只有虚职闲差,只能到诸如新药展销之类的招待会上去“嘈”一顿自助餐,也无甚精品。见到报上揭露公款请客、一掷千金的报道,他在愤愤然之余,每每也有不平之感:这等好事,怎么就轮不上我?
真是没有想到,如今居然也轮上启己了。
兴奋之余,心里也不免凄凉:这口福的得来并不是靠了自己的力量,而是沾着女儿的光。就好比一艘机件失灵的老船、破船,只能靠着另一只船拖带,才能航行……
王耀先,李杰明;李杰明,王耀先……这两个身影交替在他脑子里出现,像两艘轮船远远地出现在水平线上。他看不分明,不知道该往哪艘船上靠。但,那是希望,是今生今世最后的一次机遇,这是确定无疑的。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自己这条破船也就算完了。
李杰明,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当今的实权人物,自有许多难以用金钱计算的好处。虽说如今深化改革,已经有人弃宫从商,但政府官员手中的人民币,毕竟含金量非同一般。有权就有钱,就有一切。老丈人跟着搞点特殊,谁也气不得恼不得。
王耀先呢?海外华人,家产殷实,有钱。大陆上如今从革命干部到广大人民群众,人人见钱眼开。能攀上这第一门子海外阔亲戚,自己这后半辈子也就享用不尽了。
只不知雁雁怎么想的?
也许她更倾向李杰明。毕竟在一个城市工作,接触机会多,受的教育也大体相同。有共同语言……当然,也不失为一个聪明的选择。年纪轻轻的,就官居司局级,日后必然青云直上。可是,中国的政局诡谲多变,万一失手,一跤跌下来。那就不堪设想了。前车之鉴,不可不虑啊!
要讲实力,讲稳妥,当然是王耀先强百倍、强千倍!有了海外的身份,在那边花园洋房小别墅,享尽资本主义的荣华富贵。厌烦了飞回这边来就是“爱国华侨”,拿着用不了的闲钱投点资,利用廉价的中国劳力赚取红利。政治、金钱双丰收。何等的轻而易举!
……关键是,不知雁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