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三部下篇(1)-长治轶事:制坯工、铣工的日日夜夜
出窑人要装上个把小时,才能把砖车装满。而一个班内你必须把砖全部拉出窑洞,因为下一个班就要装进新坯——也可能我是第一次干出窑的活儿之故,顶替张汉文的那个班时,我差一点儿晕倒在灼热的大窑之内。

    因而,我一见那40米高的大轮窑的烟筒,就立刻想起那次从窑内出砖——若同在老君炉里炼丹的记忆。在砖窑我大约干了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因为化工厂上马在即,急需机械配件,场内挑选一些有文化的人,到一所大庙改成的配件厂当机工。我被挑中了,于是,刚刚熟悉了拉坯车技术的我,又被调往配件厂铣工车间当铣工。记得当时有一个姓孙的老右,他是上海人,来自于理工学校;还有一个名叫张大中的老右,他来自北京郊区丰台,原来是个教师。他俩都是精通车床业务的人,因而是我的师傅,我是他俩的徒工。我从小代数课几乎没有及过格,还有过考零分的记录,让我站在一台立铣铣床前面干需要计算的活儿,实属小才大用——是把木棍当椽子用的拔苗助长之举。

    记得,队长找我谈话时,我如实地对他述说了我的苦衷。他说:“你的手过去能写文章,怎么就干不了这个活儿呢!”

    我诚恳地请求说:“那是两路功,从工作出发,您还是让我拉坯车吧。”

    他有点儿不高兴了:“这既是工作需要,也是对你的照顾。砖窑的活儿,你不觉得累吗?”

    “累惯了,也无所谓了。我说的都是大实话,我确实掌握不了铣床的性能,特别是立铣铣床,它要求有数学头脑。”

    他立刻像是发现了我的什么破绽似的,板起脸来训斥我道:“你既然不懂,怎么知道它需要计算!我看你改造了这么多年,还没有改掉你反动知识分子的清高。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想不到我的这片真诚,在他眼里得到的却是反证,这让我有苦难言。在有些劳改干部中,确实有一种逆反的推理模式:以假为真,以真为假。你越是说自己不行,他越觉得你行 ——你越是说自己行,他越觉得你不行。我再要申辩下去,是自讨没趣。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了一名不称职的铣工的。非常遗憾,开立铣铣床制造机械配件的日子,我出过好多好多的次品。记得,最为严重的一次,在一个夜班的8个小时之内,我一连折断了两把铣刀。好在管理我的两个右派师傅,还能知道我的苦衷,不然扣上个有意破坏生产的帽子,是非常容易的事。在曲沃演出的是“豆箕相煎”;在这儿演出的却是相濡以沫——知识分子中间的老右,像天上的云影,有的甘当白云苍狗,有的千方百计在阶级斗争的疲劳轰炸中,追求闲云般的自我安闲。在我的认知里,与我同组的张和孙,就属于后者的类型。与他们渐渐熟悉以后,我才知道来到这儿的同类很多。其中革命资历最老的名叫朱希,是来自新闻出版界的右派,还有来自于老上海交通大学的谭其飞,来自化工系统的工程师罗金生,来自儿童医院的X光专家吕守栋,以及来自北京院校和毕业于北京院校的曹大士、王继昆,来自机关的干部、教师、职工何成伟、王仲仁——其中还有一个与我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却永生无法忘却的老右姜葆琛。我们在茶淀老残队旁边的大芦苇塘相识,他曾带我去见了老残队中处于弥留之际的美学家吕荧。

    他们都属“强劳”分子,比劳动教养分子的罪名轻一些,但是“文革”不管你是什么 “分子”,在林彪的一号战备令发布之前,他们先到了天堂河农场,后去了茶淀农场;待 “一号令”颁布之后,他们与我们一样,前前后后都来了大辛庄农场。由于我一直在大轮窑劳动,而大轮窑在大墙的外边,所以没有遇到众多的老右;而今我走到知识分子密集的配件厂,才知道“大转移”中,山西成了“垃圾箱”,形形色色的“不安定分子”,都倾倒到山西来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走向混沌简介 >走向混沌目录 > 第三部下篇(1)-长治轶事:制坯工、铣工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