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
十多年就这样过去了。从达摩和毛子在电话里的对话看,从这些年中一些来往看,毛子似乎已将当年那些忘却,达摩也有了一种往事如烟的感觉。所以达摩就很想去毛子那里一次,将一些东西好好清理一番。
37
第二天一早,达摩骑上摩托就奔毛子那儿去了。一路上他风驰电掣,似乎要去找回那个当年的毛子,晚了他就会失踪一样。
八十年代以来,毛子已经是第三次迁居。每次都翻着筋斗增长着面积,率先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
第一次三十多个平方,一室一厅,独用厨卫。
毛子在贫民区住了二三十年,全家三代八口人,挤在两间加起来不足二十平米的老平房里,一年到头没有阳光只有霉气,每年都要淹一次水。在这个城市的贫民阶层中,毛子曾是最倒霉的一类。他父亲当过警察,就是老舍《我这一辈子》中,那种旧社会的警察。旧社会,那种警察地位其实很低下,有钱人看不上,老百姓也看不上,所以有童谣唱:“××的爸,穷胯胯,没得法,当警察……”收入也很拮据。如果不搞歪门邪道,敲诈勒索,过不了好日子的。这一点在石挥演的那个同名电影中可以看得见。但是到了新社会,毛子的父亲就成了坏人,成了坏人中那种非常让人瞧不上眼的下三滥坏人,解放后,毛子的父亲当然不能再当人民警察了,顶了一个旧警察伪警察的帽子,做一些最低等的劳动,踩三轮车,卖豆腐脑,做搬运活,早早就死了。全家老老小小的,日子过得比无产阶级劳苦得多。毛子真是两头都没有落到好的。所以,毛子读完研究生留在社科院,第一次分得自己的独立居室,比原来全家住的还大出一倍,不用每天一早去抢那臭烘烘的公厕茅坑,毛子就像进了天堂一般。他就是在这儿成的家,夫人小金是低他一届小他五岁的学妹,后来调到大学任教。
第二次,九十年代初期,就是那次入党不久之后,三室一厅,七十多个平方。终于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小的书房,可以安安心心放下自己的一张书桌了。那时已经时兴装修,乔迁之后,毛子志得意满地慨叹说,人生苦短,看来此生就交代给这里了。第三次,二十世纪最后一年,搭上福利分房最后一班车,一百八十平米,四室两厅,十四楼。那一栋大楼,是省里以社科名人楼的名义抢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党中央的精神,所以超一点标就有了理由。入住之后才发现,近一半的住房,分给了宣传口的党务行政人员。他们的面积稍小一点,但是楼层朝向都好。用有些人的话说,是肉闷在饭里吃的那种。有人也提出过异议,没想到这些人竟都有高级职称,都上过各类名人大典名人录。关于什么是名人,没有个标准,所以异议归异议,也只能异议一下而已,再说,搬进去的那些真名人们,都没有异议,嘈嘈几天,这事也就算完了。
毛子那时已经是正研,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津贴,还获过一些社科类的奖项。与某大学联招博士生之后,还弄了个博导。
功名利禄,香车华屋,娇妻虎子,加上一表人才,一个男人的福气就都到齐了。
马列主义说物质是第一性的。确实是这样。你看毛子在这样宽大豪华的房子里,那神态就充满了掩饰不住的第一性的快感。似乎他本身也成为这宽大豪华的一部分,举手投足,与他的环境特别般配。从他站在门槛后、玄关前迎宾的姿态看,从他一摁电钮便自动弹出了鞋柜的洒脱看,人的实现人的解放真是得到了最具体的体现。
毛子少年时很瘦小,到了下乡时才开始蹿个子,一根豆芽菜似的,歪歪倒倒飘飘摇摇的样子。家境贫寒,衣服赶不上个子,哪儿哪儿都短一截,乡下又费衣物,叫做衣不蔽体也不为过分。衣物不合身,便有捉襟见肘的窘迫。所以那时候,毛子站无站相,坐无坐相,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动作在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