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部 寓意罪孽.3
想到都还可以见到他们。回身问端坐的婆婆,说你到这边早些,见没见过狐狸?婆婆说没有见过,怕狐狸早回省会去了。说那边的人已经到了这边,各回各的老家里去,同村的还是同村,同乡的还是同乡。正这样悄声说对,大门口鞭炮轰鸣,人声鼎沸,热闹得无以形容。

    原来新娘子到了。

    和娅梅嫁往张家营时一样,新娘子被搀下八人抬轿,进行了一系列过门槛、跳火盆、踩红布、丢饺子、抓红枣、嘴吐枣籽,一拜天神,二拜奶奶、父母,夫妻交拜,跪入洞房等仪式,最后开始了婚宴的大吃大喝。

    如此整整三天三夜热闹不息,方兴未艾,整个村庄都为又一桩婚事庆典恭贺。单各家送的礼品,如红布、衣裳、枕头、被面、单子等等,一些乡土社会礼俗上常见的东西,整整码满一个屋子。直到七天之后,这如火如茶。大轰大嗡的热闹才算减弱。该下地的下地走了,该读书的上学去了,该忙家务的在家里手脚不停。到了这时候,人们才想到因为手忙脚乱,却忘记了黄的吃喝。跪到狗窝一看,黄一到这边,腿也好了,眼也明了,窝边的槽里,有吃不完的婚宴酒菜,说起来它倒精神得不错。

    随着春去秋来,荏苒的光阴,日子流水般地淌失。吃饭时候,儿媳妇将烧好的饭菜端到桌上。吃完了饭,天元和强强下田去了。儿媳收拾一应家务杂事,婆婆有一搭无一搭地做些针线。娅梅无事可做,就到山梁上随便走走,回忆一些过去的往事,去看望一些过去的旧地熟人,也帮天元和强强干些可干可不干的农活。这样到了来年之春,眼见得儿媳的肚子一日挺似一日。再到夏末时候,儿媳就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子。她也就终于做了奶奶、天元做了爷爷,不消说婆婆自然成了老奶。四世同堂的日子,风平浪静地朝前走去,一路上和和睦睦,沿途充满乡土社会的田园情调,使整个山梁上的村落百姓,都倍加关注,称羡不已。这叫虎子的孙儿,一日日爬在奶奶的背上长了起来。至两岁,天元开始教他认字读书,方三岁,已经熟背了那则动物之人源的寓言故事,实在是聪敏得十二分可以,满含了一家人未来的世纪之光。

    110

    事实上,人世间的天元还是走了,离开了张家营子,虽没同刘城的女人并肩同行,但还是随后几日走了。那一天日光姣好,村落里安安静静,满山遍野都是和暖与平淡。经营的人去了经营,下地的人踏进了田地,一世界都是乡土社会变化了的风光。立在村头,能看见男女的乡村青年手拉手地从梁上走过,偶尔也会有一个与都市人无二的亲吻。总之,张家营子里有乡土之气,有经营中数钱的唾液之气,更有粉红淡淡的女人的气息。娅梅站在数十年前台子地边的路道上,身后是当年知青屋那排瓦房的遗迹,宛如京华圆明园中的断壁一样横卧在人世天地之间。那时候天元就立在她的面前,提了他要离去的行李,说:

    “真没想到,”

    娅梅苦淡地一笑,说:

    “走吧你”

    天元立着没动:

    “你死心住在这儿?”

    娅梅说:

    “我回来就是为了死在这儿,这儿黄土埋人,你走了我也死在这儿。”天元立了许久,日光混浊而又黄亮,把他的脸照成苍白之色。他想着洛阳那九都古城的繁华,想着在洛阳候他的刘城的女人,也想着从都市反朴归来的娅梅曾经是过结发夫妻,至尾,他的行李软弱无力地如陨星一样坠落在了他的脚下,他便坐在那行李上永无休止似的揪了揪自己参白的头发,还是毅然地走了。一步一步,身影由近而远,犹如秋天随风飘去的一零黄叶,终于就成为一点,消没在天地之中。娅梅本欲再往前面送上一程,最少送到梁上的路道,其结果却是不由自主地朝后退了几步,瘦肩坚坚实实地倚凝在了将倒未倒的那知青屋的土墙上。其时,一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一名女知青简介 >最后一名女知青目录 > 第五部 寓意罪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