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床还不太准确,他家根本买不起床,只是用木板和红砖支起的大通铺,全家的 换洗衣服都放在几口木箱里,木箱放在铺板上靠墙一侧,三只箱子就能摞到天花板了。吃饭 时用炕桌,他家老爷子活着的时候,坐在炕桌前盘腿吃饭,李奎勇是长子,被允许坐在炕桌 前,他妈和一群弟弟妹妹只有蹲在地上吃饭的份儿,李奎勇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
李奎勇的父亲李顺发早年从沧州逃荒来到京城,一个逃荒的农民没什么手艺,除了一身力气 一无所有,因此拉黄包车成了首选的职业。不过一踏进这行再想改行就难了,这种职业的人 本来是娶不起老婆的,他们是真正的无产者,家无隔夜粮,这话决不是夸张,干这行的人每 天的饭食全凭当天挣,一天不干活就非饿肚子不可。要不是解放,李顺发这辈子也就打光棍 算了,要真是这样,也就轮不上李奎勇来到这个世界上拔份儿了。1949年对于李顺发来说可 是个重要的分水岭,李顺发五一年回家乡领来个乡下丫头成了亲,五二年就有了李奎勇,从 此这个家庭每年都要添一个孩子,每增加一个孩子,李家的生活水平就下降一截,这似乎是 个规律,人越穷越生孩子,而越生孩子越穷,一旦进入这个怪圈,就再也没有好日子过了。 李顺发夫妇一共生了九胎,活下来六个,所以李奎勇有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李顺发解放后不用再拉黄包车了,他参加了三轮车联社,蹬上了平板三轮车,北京人戏称这 行为quot;板儿爷quot;,大概就是从平板三轮车上的那块木板得的名,三轮车的俗称就叫quot;板儿 车quot;。李顺发在五十年代中期定了五十六元的工资,当时他还挺知足,五十年代的物价很 便宜,一个人养一大家子不算太难,可是后来日子就越过越紧了,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大 学教授都吃不饱,何况李顺发家了,李顺发的身体就是那时垮下来的。蹬板儿车这行需要体 力,当时的汽车很少,货运主要靠三轮车,蹬板儿车的人除了要远距离蹬车,还要负责装卸 货物,体力消耗极大。困难时期李顺发一家的日子真有点儿过不下去了,李顺发眼看着没有 工作的老婆和一大群嗷嗷待哺的孩子,简直束手无策,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勒紧腰带。等三 年困难时期过去了,李顺发的身体也垮了,老天爷一点儿也不怜悯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19 65年春节刚过,李顺发就撒手归去,他死于肾衰竭和心脏病等多种并发症。
父亲一死,李奎勇成了这个家庭的主心骨,幸亏是社会主义国家,李顺发的单位按规定承担 抚恤金的发放。穷人家的孩子的确是早当家,李奎勇虽然还没有工作,他却承担起管理全家 经济来源的责任。连他的母亲买菜也得向长子要钱,在这个家里,弟弟妹妹们可以不听母亲 的话,却不敢不听大哥的话。大哥的话是一言九鼎。
穷人家孩子在性格上很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极其自尊,要么就是极其自卑,李奎勇属于前 者,他从小就好勇斗狠,打起架来不要命,他练摔跤打拳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受别人欺 负。在和别人打交道时,他只要求平等,要求尊重,如果别人不给他平等,他就会用拳头说 话。他之所以能和钟跃民成为朋友,也是因为钟跃民能和他平等相处。而现在,他和钟跃民 翻了脸,也同样是因为quot;老兵quot;这个圈子和他们这些平民子弟的天然对立,既然钟跃民和他 们站在一起,那么他和钟跃民的交情算是走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