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尖锐
,未尝不是改弦易辙之机,唯是东林当道诸公,全不以先朝为鉴,竟慑于拥‘福’派之气焰,改立桂藩,更将此举商之于马瑶草!马瑶草是什么东西?阮胡子的一个死党!十足的奸险小人!今后朝政,竟容此辈掺和,试问还有什么指望?又有什么可为!”
顾杲大声地、咬牙切齿地说着,神情是那样激愤,目光是那样痛苦。看来,他对于当前的局势确实已经根本绝望,他之决定归隐乡里,也是无法改变的了。
黄宗羲不由得沉默下来。不错,在得知朋友并非打算寻死,而是试图一走了之的当儿,他确实大为反感。然而,顾杲这一番尖锐得近乎刺耳的分析,却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心。事实上,老朋友的不少看法,包括其中说到的许多话,都是黄宗羲平日所想到、并且经常提出来同对方讨论的。有一些,简直就是出于黄宗羲自己口中的原话。然而,最近这些天来,由于某种复杂的、混乱的、说不清的原因,他却一直有意无意地回避着,不愿意深入地去想它。如今,由朋友之口毫不容情地指出来,使他像被一下子扯掉了蒙在眼前的黑布,对时局再也无法不加以正视了。
“倘使兄必定要走,”终于,他沮丧地低声说,“那就走吧。趁早走了,或许还能免于到时玉石俱焚!”
顾杲正挑衅地盯着朋友,分明在心里憋足了劲,准备迎接必然爆发的激烈争论。听了这句话,他怔了一下,兴奋的神态消失了。他收回视线,默默转过身,在屋子里走了几步,随即站住,悻悻然问:
“既然如此,兄为何不走?”
黄宗羲苦笑了一下,摇摇头:“弟不走。”
“为什么?”
“弟不能走。”
“有什么不能?”顾杲突然跺了一下脚,愤怒地大嚷起来,“啊,有什么不能?你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既然我说什么他们都不当一回事,既然他们……”
“可贤契乃东林之后!”一个严厉的、略带沙哑的声音突然插了进来。黄宗羲愕然回过头去,发现门槛外,站着一位脸孔瘦小,却须发蓬然的长者,正用那双黑中带绿的眼睛,从浓密的眉毛下直望着顾杲。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周镳已经闻声来到了。
“当初,”周镳跨进门槛,继续说,“二位贤契之先人生逢朝政浊乱,纲纪倒置之世,为谋社稷之安,曾不惜以颈血一溅权奸,终致沉冤诏狱。幸赖大行皇帝英睿神武,诛戮客、魏,穷治阉党,为东林昭雪表旌,我辈君子方能有今日。目下国难方殷,君仇未复,莫非贤契竟忘却先人之志,意欲避艰逃责耶?”
在复社士子们的心目当中,周镳的话一向有着很重的分量,何况此刻他又是一副疾言厉色的神情,所以,不仅顾杲像是给人扼住了脖子似的,呆着脸噎住了,就连黄宗羲也讪讪地低下了头。
“学生还记得,”周镳收回责备的目光,口气也稍稍缓和下来,“戊辰那一年,贤契与太冲等一班东林子弟进京讼冤,聚哭于午门之外,声闻禁中。当时,先帝特遣内臣传谕曰:‘此忠臣孝子之声也,朕心甚哀!’凡我君子,聆此纶音,莫有不感动悲怆,血沸胸臆者。愿君等铭记此语,纵有千难万险,也应苦节坚行,誓灭狂寇,以报先帝再造之隆恩!”
这么说完之后,大约认为已经足以使顾杲幡然醒悟,周镳就不再理会。他把须发蓬然的脸转向黄宗羲,问:
“嗯,今日兄上书坊去,可见到陈定生?他对兄等说了些什么?”
黄宗羲正默默地注视着神情痛苦地抱着头,跌坐在椅子上的顾杲。“啊,也、也没有说什么。”他回过头来慌忙回答。
“难道他没有说让你们都去当幕僚的事?”周镳紧盯不放,显得十分关切。
“当幕僚?没有呀!”黄宗羲迷惑地摇摇头,随即又“哦”了一声,说,“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