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33章 大雨落幽燕
你拖时间才没空的。’

    不多时,众人走到了海边,允熥指着一座亭子道:“这叫做什么亭?”

    旁边随侍的山海卫百户王忠道:“此为观海亭,是中山王到此备边之时命人修建的,现在是这里最适宜观海的地方。”

    允熥对朱棣等人笑道:“那咱们上去观海如何?”

    朱棣等人当然不会有意见,众人纷纷上去。

    叔侄五人一边观海,一边聊。朱植道:“因为当年秦皇巡行至此,派人到海中寻仙问长生不老之药,后人有人在秦始皇站过的东山脚下刻“秦皇求仙入海处”碑为记,所以此地又有名为秦皇岛。”

    允熥点头道:“原来如此。”

    到了午时又席地而坐用了午膳。待到饭后休息好了,正欲下去在海边漫步,突然大雨磅礴而来。

    王忠道:“现在大雨如此之大,几位王爷还是再等会儿吧,要不然感了风寒就不好了。”

    允熥马上答道:“那就在此等一会儿雨了在走。”朱棣等人自然不会反对。

    允熥一边极目眺望大海,一边与叔叔们聊。正着,允熥看见海上似乎有渔船若隐若现,暗呼:‘助我也!’然后转过头对几位叔叔道:“你们看,那是不是有渔船出没?”

    朱权站起看了看,道:“确有渔船。”

    百户王忠道:“这必是穷苦渔民不得已才于今日出海的。今日早上海浪就不,出海有丧命之虞,一般渔民谁会于这样的日子出海。”

    又看了一会,那渔民在不远处的海岸登岸。允熥对侍卫道:“你们几个,去把老渔民请来。”杨峰应诺而去。不多时,带着渔民来到了观海亭。

    那渔民年岁也不了,被几个大汉强拽过来,正心中慌。允熥道:“老人家不必害怕,我是看这一带没有避雨之地,让老人家在此避雨。这样的日子,船停好了丢不了的。”见老人仍然惴惴,又道:“若是船丢了,我赔你一艘船。”

    老渔民忙跪下感谢,然后缩在了一个角落。

    允熥觉得气氛似乎不太对,但是也不可能另选时间了,突然道:“刚才,我观大雨与渔船,得词一。待我写出来供叔叔们品鉴。”完,不等朱棣等人答应,就接过一旁练子宁送上的笔墨纸砚。

    允熥把纸铺到石桌上,挥笔写到:

    浪淘沙*秦皇岛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

    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等允熥写完了,练子宁第一个叫道:“好。”然后具体点评道:“这词一开始就极为大气。“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之感;继之以“白浪滔”,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此情此景较之魏武诗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上阕后三句更是出彩。“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又与题目相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用及其精炼的语句写出,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是写人写船,不如是以衬大,进一步渲染“白浪滔”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而下阕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想起魏武与《观沧海》诗。词的下阕先思古之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宗明天下简介 >宗明天下目录 > 第133章 大雨落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