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师 -2
育、各种药物肯定对其有益一样,或者像经营得出利润一样……接受治疗的人在治疗完毕后,一般比百分之八十没有接受过治疗的人情况要好些。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接受心理治疗的人病情都会有所改善。证据显示,有些人不会有改善,有一小部分人病情反而还会加重。
可是,这些元分析中有一个方面好像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所有的治疗方法都好像只能对三分之二的病人有益。可是,如果每种疗法都对某些病因产生作用——如某种疗法所以为基石的理论所言——那么,怎么可能所有的办法都能产生很好的疗效呢?鲁博斯基的研究小组怀疑元分析结果,正如《艾丽丝奇境漫游记》中的渡渡鸟族一样,“大家都赢了,因此每个人都要发奖”,但他得出结论说,看上去的确是正确的。他们的解释是,在各种心理治疗法中,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在里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师和病人之间有益的关系。其它研究人员还指出了其它的一些共同因素,特别是能在一个受保护的环境里测出真实情况来的机会,还有通过治疗给病人带来的改善病情的希望,因而促发病人发生转机。
然而,最近几年,更为精细的分析已经开始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了,这些证据说明,某些治疗办法比其它一些治疗法对某些疾病有更好的疗效。我们已经听说过了这样一些特殊例子。其它的包括,行为和认知行为疗法对心悸和其它焦虑疾病的作用;认知疗法对社会恐惧的作用;集体疗法对性格毛病的疗效;认知-行为和人际疗法,或者任何一种与抗抑郁药物的合并使用对压抑的治疗作用。
尽管已经进行了好几百种疗效研究,但研究者们只是在最近才开始把疗效里面的因果关系分隔出来。而元分析中的总体数据并没有经过这种工作。一方面,它们在每份研究把不同治疗师获取的结果都平均起来。对照起来看,最近的研究却开始将所获取的结果与治疗师本人联系起来。鲁博斯基和他的治疗师同行利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治疗药物依赖病人,得出的研究结果发现,疗法的选择比较治疗师本人的个人特点来说不太重要:
治疗师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变化原因,他可以扩大或者缩小一种疗法的效果……有效心理疗法主要的促发因素是治疗师的性格,特别是因为他能够形成一种温暖和援助性的关系。
所以,毫不奇怪,早期的研究都支持渡渡鸟式的疗效观:它们把利用每种疗法的治疗师取得的疗效平均起来了。
大部分早期疗效研究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们只看一种疗效最后或者中期的治疗效果。可是,一种新的研究实践已经开始更仔细地观察疗法中发生的事情了——观察有效的介入方式在特别的诊疗期内是如何以不同方式促进治疗过程的。
这些疗效研究的新形式,好像可以用比以前的疗效研究极为不同的具体方式显示出在心理治疗中产生疗效的东西和哪些病人起作用。可是,心理疗法的确能起作用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假设冯特可以得到这些数据的话,他的灵魂也许会一展愁容,勉强点头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