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假如结婚,和谁结——论语言专业的职业归宿
国教育和美国教育最大的差异之一。是在同样的求学道路上,导致中国学生的痛苦和美国学生的动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你当然要问:基于语言学生专业特点之上的职业目标从何而来?这个来源,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从生活实践中来,从人生思考中来,从市场需求中来。其最最重要的来源,是从你的工作经验中来。我有幸认识你们学校一个学英语的女生,她在大学头几年,也是没有专业方向的。但她在大学做暑期工作期间,去了一家金融公司实习,从此就爱上了金融事业,矢志从事金融,考上了中国金融学院的国际金融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两年之后,看到金融和法律密不可分的关系,又考上了耶鲁法学院,并获得了大部分奖学金,从而搭建了她的人生平台。我采访过这个令人五体投地的女生。对她的采访录,我发表在20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留学天问》这本书里面。
这是外语系学生通过暑期实习找到了金融工作、确立了搞金融和法律人生目标的例子。我还有一个朋友,在北京大学英语系期间,积极从事本系黑板报和北大校刊的工作。这个工作,本来是大学生精力过剩和找对象的一个借口,但他做这件事情做出了滋味,从此立志搞新闻写作并且在这方面交了很多朋友。在他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录取,成为一个专业新闻工作者。(惟一可惜的是,由于他在国内并没有真正的媒体经验,毕业后就留在了美国工作,想回来而没有机会,至今依然浪迹天涯,找不到自己的根基)。
这是外语系学生通过校园活动进入新闻传播业的故事。
我在北京大学英语系还有一个朋友,毕业后留在北大教公共外语——这份工作,应该是外语系学生最普通、最平淡、最不浪漫的工作了。但这个家伙在教学中看到了社会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就一个猛子扎到了英语教学的急流里——如同他小时候扎到河里捉鱼摸虾那样。最终搏击十年,创造了新东方,成为了俞敏洪。他至今做的工作,还是公共外语——为中国公众与世界的接轨,提供第一流的英语培训。
这是外语系学生通过工作实践找到一生事业的榜样。
上面三个故事,其实说明了一个思想,一个多年来我在新东方做留学咨询时宣扬的最重要的思想:留学的人生设计应该是,为了中国机会而积累中国经验,获得中国经验去捕捉中国机会。留学,只是中国经验和机会之间的一个触媒,一个联接,一个接力。
换言之,对于你们语言类,其实也包括许多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类的大学生,如果想留学并且有前途的话,最好要有一定的中国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往往会成为你留学的专业,往往就是你留学以后的职业。这样,你围绕留学而产生的烦恼其实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对于你以及所有目前还没有找到自己“留学专业”和留学后“就业目标”的同学们,无论你是一年级新生还是应届毕业生,我的建议是:深入社会实践,不管是暑期工作、校园工作和毕业后工作都可以,去实习和工作自己。在实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短处,更发现自己的厌恶,最终发现自己——找到你自己一生要从事的职业目标,并在这个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再决定自己留学读什么专业。
说一个最不浪漫但却是激动人心的“实践出前途”的故事吧:做家教,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拥有的经验。做家教,有什么可激动的呢?可是,我个人就认识至少两三个朋友,做家教做出了连锁店和大公司,成为了家教领域里的百万富翁(婆)。这几个家伙都没有留学的打算了。但是我告诉他们,国外的家教,其实和中国一样发达。有一家叫“Sylvan Learning”的公司,是华尔街的上市公司,其家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