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封贡之路
然多有漂没者)、一曝日、一夹、一枷(有轻重二等:轻者数十斤、重者数百斤)、一笞(窃盗最严,初犯,笞若干、夹一次,曝日一次;再犯、三犯以次递加,亦有时竟立斩者、立配流外岛者)。

    他们的刑法很多,轻的、重的都有,轻点就流放,他们不是“三省并三十六岛”嘛,选个远点的荒凉的岛给他发配到那边去,越重的发配的越远,再重的就把他的手脚绑起来,给他一个独木小舟,发到三十六岛之外,海上那么大风浪,一个小舟还指不定飘哪去呢,一般也就回不去了;另外还有拿鞭子抽,拿夹棍夹的;再犯大罪的就判死刑了。这死法也不一样,凌迟、斩首,还有一种枪刺,可不是枪毙啊,比枪毙残酷,枪毙一枪就完事了,枪刺不一样,这枪是长矛,先用两块木头做个十字架,把犯人绑在上面,拿着矛刺犯人的心脏,很残酷,不详细讲了。琉球的律法也非常严格。看来,在任何情况下还是要遵纪守法的。周煌这本书就记载了这些刑法什么的,记得很详细,他也可能亲眼见过。

    这本书有一个更重要的贡献,就是这本书上有个附录,附的是什么呢?《使琉针路图》,也就是线路图。他画的这个线路图非常准确,汇总前人航海的经验,对从福建到琉球的路线以及从琉球回福建的路线都标的非常清楚。我们可不要误以为是原路返回,在陆地上是,在海上可不是。我们都学过地理,知道洋流方面的知识,什么太平洋暖流、什么千岛寒流,这都不一样的,要是一不小心走错了,还指不定漂到哪儿去了。前面讲的汪楫去琉球的时候挺快挺顺的,可回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如果遇到了飓风,那就是九死一生。

    飓风三昼夜,舟上下倾仄,水满舱中;合舟能起者仅十六人,厨灶漂没,人尽饿冻。

    你看,飓风刮了三天三夜,船舱也被水淹了,吃的、住的、用的都被淹了,一船人又饿又冷,死伤了很多人。周煌就吸取教训,把这个航海路线总结和优化了一下,哪条路更好走、更快,他都研究了。

    (乾隆二十一年)择六月初二日,恭捧诏敕安官舱正中,由南台江登舟。初五日,至太平港。初六日,祭江,取水。申刻,到怡山院,谕祭海神,天后宫行香。

    琉球海道虽与福州东西径直,然船身宜上、不宜太下。

    历考前使自陈侃有“录”以来,封舟不至落北者,惟前明册使夏子阳及本朝使臣汪楫,余皆多用卯针,以致飘过北山。臣兹役深鉴前车,独删“指南广义”主用卯针之说,折衷于夏、汪二录,时饬本舟夥长敬谨遵用。以故由五虎开洋,三日之间直至姑米,方谓媲美前封。

    周煌详细记载了航海的一些经验教训,好好地写成了这本《琉球国志略》,非常有参考价值。不过,这仅仅是出使琉球的一部分路线,这是海上。此外,还有陆上。坐船去琉球不是从北京直接坐的,得先从北京到福建,当时的陆路交通可不像今天这么发达,有高速公路、火车,还有天上的飞机,很不好走。中间不时遇上狂风暴雨、泥石流什么的,很不容易。否则,怎么会有使臣把陆地上的经过也给详细地记下来。这个使臣是谁呢?嘉庆年间一个叫李鼎元的人。

    4.李鼎元出使琉球记

    清朝有个叫李鼎元的官员曾经就写过一本《使琉球记》,这本书叙述了去琉球的整个过程,其中陆上从北京到福建这段记载的非常详细。

    李鼎元是1800年出使琉球的,清朝嘉庆五年的状元赵介山是正史,他李鼎元进士是副使。这一年的上一年,清朝发生了一件事,什么事呢?权臣和珅被镇压了,这事得让琉球知道,我朝的第二号人物已经被镇压了,以后不要再惦记着他了,就这么个意思。这次出使琉球,李鼎元有个日记,日记里记载得特别详细。因为上一次中国人去,还是在乾隆初年,这一次去已是嘉庆五年了,想一想,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琉球之谜简介 >琉球之谜目录 > 第二章 封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