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贡之路
阕、拾遗、审核。还有监察的职责,监察六部各个部门,弹劾百官,跟御史相互补充,另外也担任招聘的任务,最初是正五品,后来又改为正七品、正八品等等。这个行人和给事中虽然品级不高,但都是有权力的人。明朝册封琉球一般就从这些人里面选拔,但不是很严格,有很多走关系、托后门的。像我们前面讲的,不就有人托关系托到郑和那里了吗?但到了康熙这里,选拔就严格了,康熙很重视这个人选,先由礼部从内阁、翰林院、礼部、六科和行人司等机构里推荐82人作为候选人,康熙帝下令由“九卿詹事科道会推具奏”,经过会推,就选了翰林院检讨汪楫为正使、内阁中书舍人林麟焻为副使。礼部就选出这两个人,但还得经领导批,把名单呈给康熙,康熙就问内阁大学士,这两个人怎么样啊?都说“文学颇通”、“人亦甚优”,就是很有才学,人品也很好,康熙挺满意,就决定派他二人去。按照惯例,这个册封的使团确定了之后,走之前得先面见皇帝,问问领导有什么特别指示,自己有什么要求也可以提。这个汪楫就向康熙提了七个要求,疏陈七事:
一、请颁御笔;一、请照例谕祭海神;一、渡海之期,不必专候贡使;一、请带修船官一同渡海;一、请给关防;一、请增兵护行;一、请预支俸银。
就是请康熙写幅字,再写篇祭文祭祀海神,再请求带些修船的工匠,预备着海上船坏了得有能修的,还请康熙再派点兵保护着,还有再多发些钱等等。这七件事,康熙满足了他四件,一多半了,可以带着修船的工匠一起,并提前给他们发了两年的俸禄,还写了篇祭文祭祀海神,并题了幅字。一直挂在琉球国王御座正上方的“中山世土”这四个字就是康熙给题写的。康熙还特别嘱咐汪楫等人要“务持大体,待以宽和”,就是要对他们好。汪楫一行人领命,就开始准备出发了。先写封信告诉琉球国,告诉他们行程,让对方做好迎接工作,然后再选择交通工具,那时候没飞机,陆地上还好说,关键是海上,你得有好的船,尤其是去琉球的这段航路特别艰险,结实的还得漂亮的船是关键。按照惯例,这么重要的事,使臣得亲自监督,“旧制,使臣必亲督造船。”这样就又耗时又费人力、物力、财力,这次巧了,我们前面不讲过原本康熙要让琉球的使臣自己将诏书祭文带回琉球嘛。为什么?因为马上就要攻打台湾,很忙,这是册封的不利因素。汪楫想咱们不如直接坐战舰去琉球吧,那又结实又气派,还省时省力,“闽疆治兵,战舰方集,议即取战舰以渡,既可省费,且免濡滞”。就这样他们直接坐着战舰出发了,这一次也开了册封使团用战船或商船前往琉球的先例。以前都得造专门的册封船,这次汪楫善于观察形势,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了。这样在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6月16日,他们由福建南台上船出发,19日到达怡山院,次日即行谕祭天妃海神礼。
二十三日辰刻,遂出五虎门,过东沙山,……。以海道考之,二十四日,当过小琉球、花瓶屿、鸡笼、淡水诸山,而是日辰刻已过彭佳山。酉刻,已过钓鱼屿,不知诸山何时飞越。二十五日,应见黄尾屿,不知何以遂逾赤屿。二十六日,应见姑米山又不知何以遂至马齿山。
我们前面讲到沈复的《海国记》里面也有这样一段相似的记载,24日过了钓鱼岛,26日见到了姑米山,又到了马齿山,这时候就到了琉球境内。一同坐船的琉球使者担心自己家里面有没有准备好接待,人家这册封使都快到家门口了,担心来不及迎接,就跟汪楫说先停停,先让他们跟国王汇报,让国王准备好了再登岸,于是汪楫就命令把船帆降下来,先停停,可是这船帆不知怎的出了故障,就是降不下来,又让水手下锚,可是这锚也不管用,船就是停不下来,一眨眼功夫船就到了琉球的那霸港,一直到了“迎恩亭”的前面。这次顺风顺水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