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贡之路
,是用的时间最少的一次册封了。这时候,迎接的队伍浩浩荡荡,国王、王后都到场了,这个仪式那个仪式的,很隆重。吃好、住好之后还得干正事,有两件事要做:第一,要谕祭故王,琉球的国王不是去世了吗,得去祭奠;第二,要册封新国王。8月6日这一天,汪楫宣读了康熙皇帝写的祭奠尚质王的祭文,祭文表彰了尚质王的忠诚,并对他的逝世表示了哀悼,并赐银一百两、阔绢五十疋,还重申了清朝廷的立场:
凡有恪共藩职、累世输诚,则必生加锡命之荣,殁隆赙恤之典。
祭礼完毕之后,又选吉日,再行册封大典。册封诏书中,清廷对“中山王世子尚贞屡使来朝,贡献不懈。……笃守臣节,恭顺弥昭,克殚忠诚”表示肯定。大意是说,尚贞在朝贡方面做得不错,也特别忠诚,尽到了臣子的责任,所以派册封使来对你进行嘉奖,还特别颁布了嘉奖令,赐给这尚贞王蟒缎、锦币三十疋,妃二十疋。到此,两件大事就办妥了,然后就可以随意转转玩玩了。汪楫、林麟焻就在琉球到处逛逛看看,还题字,人家可不是写“谁谁谁到此一游”之类的话,汪楫为琉球天使馆题写了“敷命堂”三字,又给琉球孔庙写了《琉球国新建至圣庙记》,促进了儒学在琉球的传播。此外,因为他俩是文人,少不了吟诗作赋,看到琉球的美丽风光,就与琉球当地的文人进行唱和,留下了很多诗词作品,也导致琉球的诗词有很大的中国特色,这个我们后面再仔细讲。这汪楫等人逛了好长时间,对琉球的物产、地貌、文化都有了解。他们可不是瞎逛,这也是任务。按照惯例,册封使册封完回国后得把出使琉球的经过写成报告,要交给皇帝看的,看完之后还得送交档案馆存档。
2.钓鱼岛归属铁证——《浮生六记》、《使琉球杂录》
现存关于琉球最早的报告撰写于明嘉靖十三年,也就是1534年。当时,有个叫陈侃的册封使回国后写了第一部《使琉球录》,也多亏了他写的这个报告,否则我们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多的资料。汪楫回国后也写了一本叫做《使琉球杂录》,把自己在琉球的所见所闻都记了下来。这本书有五个部分,“使事”“疆域”“俗尚”“物产”“神异”。卷一“使事”主要记载了琉球国讣告请封、膺选使职、准备封舟、谕祭仪注、册封仪注等,就是他去琉球之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比如说我是怎么被选上的、皇帝是怎么交代的、该行使怎样的礼仪等等;卷二“疆域”就涉及了琉球的山川、地理等等,还记载了去琉球的详细路线,这个下面还有个故事我们会详细地介绍到;“俗尚”记录了琉球的服饰风俗、文化和艺术等等;“物产”记载了琉球的物产情况;“神异”记载了在海上祭神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一段就记载了这个祭祀仪式:
二十五日,见山,应先黄尾后赤屿,无何,遂至赤屿,未见黄尾屿也。薄暮,过郊,或作沟,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之始息。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于何辨?”曰:“悬揣耳。”然顷者恰当其处,非臆度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汪楫的册封船队过了“郊”,或者叫做“沟”之后,这时风浪大作,船队就向海里投下活猪、活羊各一头,再泼下五斗的米粥,并焚烧做好的纸船,敲锣打鼓,全体人员都拿出兵器,如临大敌一般做好战斗准备,这样过上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停止。里面的这个“郊”或者“沟”,也称为“黑沟”、“黑水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琉球海沟,汪楫记述的祭祀仪式就是在琉球海沟这里举行的,从地理上来讲,琉球海沟将琉球群岛与中国大陆架截然分开,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以及台湾岛坐落在水深不足200米的中国大陆架上。琉球海沟这里是海难的多发处,也是“中外之界”,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至少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