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琉球国的中国元素
日本冲绳御座乐复原研究会考察团于1997年1月来福建泉港区考察时,一听见这一曲目的演唱就喜欢上了它,将它当作琉球御座乐《四大景》的源流来看待,并且作为御座乐复原演奏会的常用曲目来演奏。二是北管盛行的泉港区山腰镇、峰尾镇等地,原为惠安县管辖地,同属明清时期与琉球交往的重要口岸泉州市,琉球王朝时期当地人主要食物的番薯就是从惠安传到琉球的。因此,北管曲目通过民间文化交流而传入琉球的可能性也是不可排除的。
附录一:琉球大事记
12世纪,琉球群岛出现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在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
明王朝藩属时期
1372年,明朝太祖朱元璋对中山王察度发布诏谕。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朝廷朝贡。琉球成为明王朝的藩属。
1392年,朱元璋命来自中国福建的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移居琉球。
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
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南山,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第一尚氏王朝)。根据琉球与明王朝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1470年,第一尚氏王朝灭亡,尚圆(尚円)建立第二尚氏王朝,并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1400—1550年,琉球王国的黄金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与中国、朝鲜、东南亚和日本进行贸易。
15—16世纪,大量倭寇海盗骚扰琉球群岛。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日本的德川家康继承丰臣秀吉对外扩张的政策,派邻近琉球王国的鹿儿岛萨摩藩岛津家九率领三千士兵入侵琉球,俘虏琉球王。
清王朝藩属时期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清朝顺治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琉球成为清王朝的藩属。
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MatthewC.Perry)的舰队到达琉球。
1854年3月,佩里与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佩里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个遥远的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
1854年7月11日,佩里与日本谈判结束后,赶回琉球与琉球政府谈判,最后以中、英两种文字正式签订条约开放那霸港口。
1866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继位。
日本占领时期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正式侵占琉球。并拖延与中国谈判琉球问题。
1875年7月24日,日本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
1879年3月30日,日本将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置琉球为冲绳县。琉球国灭亡。
后琉球王国时代
1879年,中日就琉球问题开始谈判,中方提出把琉球群岛分成三部分:接近日本方向的奄美大岛为日本领土,琉球本岛及其附近岛屿作为一个独立的琉球王国存在,而在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日本方面建议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琉球本岛及其北方岛屿是日本的领土,而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谈判中没有涉及钓鱼台群岛归属)。
1880年9月,中方在谈判中最后妥协,签署了《琉球专约拟稿》,以日本提出的方式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然而清朝皇帝拒绝批准这一不平等条约,并且指示中方代表与日本继续协商。日本方面然后离开,协商破裂。
1882年日本驻天津领事竹添进一郎与清政府恢复谈判琉球问题,但是没有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