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章 琉球国的中国元素
来。此外,还跟琉球人进行诗歌唱和,这是交流的一种方式。那么,琉球这些留学生在中国更是入乡随俗,每天都沉浸在中国诗歌的氛围当中,时不时地都会来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们也特别喜欢这句,这是对故乡的思念。他们背井离乡,在中国学习,更是喜欢李白的这首诗,更知道月光代表着思乡,还做了很多的思念家乡的诗歌,我举一例,前面提到的程顺则写了一首《乡梦》:

    分明昨夜在家乡,召入王门赐酒浆。

    晓角忽闻人好梦,醒来残月照东厢。

    这是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歌,明明是昨天还在家乡,今天就不在了,好像是做了一场梦,只看见窗外的残月而不见家乡,挺孤独凄凉的。另外,他还做了一首《广陵月夜闻笛》:

    林壑生清籁,深秋首独搔。月怜炀帝地,客逐广陵涛。

    杨柳吹何处,关山调渐高。不堪愁里听,乡思乱江皋。

    这也是表达思乡的诗,大家听了是不是很熟。似曾相识,李白也做过一首《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两首诗中都提到月亮,还提到杨柳。我们知道,杨柳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的一个意象,表达离别,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后来就成为送别、离别,古人离别就是折柳赠别,程顺则都非常了解,也用来表达自己离开家乡、思念故土的感情。当然月亮、杨柳是一些简单的中国诗歌的意象,不要以为他们只知道这些,我们再看一首,也是程顺则写的,《寄怀鸿胪李元章先生》中写道:

    树色烟中寺,涛声月下桥。

    此间容胜景,离恨总难消。

    作者用树、烟、月亮、波涛等意象构成了一个朦胧凄凉的意境,寺庙也让人联想到青灯独坐,与孤独有关,桥也与分别有关,以此来渲染作者与朋友的离情别绪,整首诗的意境非常幽深。

    除了诗歌意象的运用之外,他们对中国的典故也是非常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较深。程顺则《芜城怀古二首》中“萧条二十四桥风”句,二十四桥在今江苏江都县西门外,唐人杜牧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所以,程顺则用唐人的典。其一的尾联:“琼花冷落蛾眉老,愁见芜城夕照红。”蛾眉、芜城都用典。蛾眉,指代美人,《诗经·卫风·硕人》有“臻首蛾眉”句,白居易《长恨歌》有“宛转蛾眉马前死”。芜城虽是所咏之地,但暗用鲍照《芜城赋》。还有《晚泊露筋祠》“蛾眉传说亦蒸尝,今幸维舟泊此乡。粉黛何人身不死,沧桑几度骨犹香。”亦用《长恨歌》“婉转娥眉马前死”,“六宫粉黛无颜色”。程顺则《圣制耕织图》:“喜见新图出未央,忧民圣主重农桑。日鞭黄犊勤南亩,时听仓庚执懿筐。动家家蚕作茧,年丰处处稻登场。男耕女织烦宸虑,从此豳风遍八荒。”全诗通用《诗经·豳风》之典和成句,如“饁彼南亩”,“有鸣仓庚,女执懿筐”等。诗的末句也点明用了《诗经·豳风》意。还有如《晚泊淮阴感赋》“跨下吞声山色改,城边垂钓水流残。霸王项羽空求将,丞相萧何议筑坛”,用了韩信、汉代严忌、项羽、萧何、长乐宫等典故。再如《姑苏台怀古》“惟有馆娃宫夜月,至今犹复照藤萝”,用吴王西施馆娃宫之典。《西子湖感事》的栽梅处士,亦用林逋的典。程顺则《雪堂杂俎》中的《寄怀学宪林玉岩先生》:“南来鸿雁无消息,万里离心寄鲤鱼。”鸿雁、鲤鱼,都是指书信,亦为用典。鸿雁传书,用《苏武传》的典,这是大家所熟知的;鲤鱼,汉乐府诗多用此指代书信(《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寄怀郡司训戴叔子先生》:“曾传註礼旧家声,此日春风泮水清。皋比十年存古道,蛮笺五月写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琉球之谜简介 >琉球之谜目录 > 第六章 琉球国的中国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