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面对媒体:说还是不说
    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不敢面对记者,甚至把记者看作“麻烦的制造者”,面对媒体的采访、询问、质疑,往往不知所措,甚至缄口不言。一些部门在接待媒体和服务记者时,不知道记者需要什么,把握不准新闻“卖点”,提供的服务既不适合记者的口味,也不符合组织采访的初衷,效果适得其反。遇到敏感问题缺乏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一躲、二查、三封堵”,碰见记者采访就推诿、扯皮,结果放弃了话语权,甚至造成了负面影响。不敢见媒体,见了媒体不敢说,张了口不知道该说什么,成为很多领导干部的“怪症”。一些领导干部出现“怪症”的原因在于:

    第一,认为与媒体打交道耽误时间。毋庸置疑,但凡领导干部,除专门负责与媒体打交道的领导干部外,如果经常要专门腾出大量时间用于应对媒体,势必会影响其日常工作的开展。

    第二,认为自己的政绩与媒体关系不大。有些领导干部坚信:毕竟政绩最终是要靠成绩单来说话的,在踏实做事、多出成绩和分心费神与媒体“陪聊”之间,孰轻孰重,他们心中自有判断。

    第三,担心自己被媒体关注“过多”。有些领导干部担心媒体对己关注过多,易使自己滋生浮躁、盲目自大,遂不能沉下心来冷静地审视自身短处,不能进行理性的思维和作出正确的决策。

    第四,自己与媒体交流的能力有待提高。有些领导干部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并且不擅辞令,个别人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与媒体交流,无异于“鸡同鸭讲”,沟通都有障碍;或者,他们对于同媒体打交道缺乏经验和技巧、对于媒体传播缺乏系统了解、对于“新闻棒杀”的局面自感难以掌控……在上述情况下,与其公开“出丑”,不如退而藏拙,倒还能避免形象受损。

    向公民及时公开信息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过去存在怕暴露“阴暗面”的落后观念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一些领导干部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工作中的问题、失误甚至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加以掩盖,于是,一些领导干部平时“躲”着媒体,“一不小心”见了媒体,干脆来个“无可奉告”,然后“三十六计走为上”。

    资料链接 “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

    2008年4月28日,过去施行货币政策常“出其不意”的中国央行公开表示,未来央行政务将“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这是在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央行相关负责人首次就此表态。

    由于央行拥有大量备受关注的经济金融信息,如何区分“可公布信息”和“不能公布的信息”,成为外界关注重点。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王鸿章表示,需要社会周知的信息将在央行网站上主动进行公开,主要包括有:人民银行的机构设置与职责、有关经济金融政策法规、有关行政许可事项、有关经济金融统计报告、人民银行政务公开规定、货币政策、金融稳定、金融服务等相关信息。同时,对社会普遍关心的金融信息和政策,及时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等进行发布。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无可奉告”应该尽量少说,原因在于:

    第一,“无可奉告”这个词在中文上所表达的意思,与英文的翻译似乎并不完全重合。在中文表达上显得更生硬、冷淡一些,有时,似乎还有“不屑一顾”的意思,显得对提问人有点不恭敬。

    第二,从加强宣传的角度,多提供信息、多宣传也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领导干部如果经常对什么事情不知道,或没有把握、拿不准,以“无可奉告”一推了事,很有可能会被认为其对业务不精通,甚至渎职。

    第三,“无可奉告”这个词本身有特殊含意,有时可理解为默认,暗含“我知道,但我不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简介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目录 > 一、面对媒体:说还是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