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 第三
一三七页一一行葬明德皇*(太)*后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按光烈、章德、和熹、安思、顺烈、桓思、灵思诸后之葬皆书皇后,此独书太后,“太”字疑衍。今据删。
一四0页一行不书谷*[名]*据校补补。
一四二页四行甲辰诏*[曰]*据刊误补。
一四二页一0行日南者用犀角二按:殿本考证谓“者”似当作“皆”。一四三页五行~六行己西进幸邺辛卯车驾还宫按:己酉不当在辛卯前,疑有误。
一四四页一行前书曰按:“前书”下当有“音义”二字,此脱。
一四四页七行高祖初都栎阳按:汉书注引三辅黄图作“高祖初居栎阳”。又按:
汲本、殿本、集解本“栎阳”误作“洛阳”。
一四四页一五行三月辛卯按:校补引钱大昭说,谓“辛卯”传作“己卯”。
一四六页一一行又景帝*(京师)*定棰令据刊误删。
一四九页九行时待诏张盛京房鲍业等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京房”当作“景防”。
一五0页一一行有尧母庆都墓按:殿本“墓”作“台”。
一五0页一五行公羊传*[注]*曰据校补补。
一五0页一五行所以通三正也按:公羊隐二年注“正”作“统”。殿本“正”作“王”,误。
一五一页七行西域人多着冒而*[须]*长据刊误补。
一五一页八行去阳关五千八百五十里按:前书作“五千八百八十八里”。
一五一页一0行骏奔走*(在庙)*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案梅氏武成,衍“在庙”二字,周颂有之,涉此而讹。今据删。
一五一页一七行在今泽州晋城县南按:“晋”原斗“普”,径改正。
一五二页七行孙柔之瑞*[应]*图曰按:御览九百十六及广韵二十六桓鸾字注引并作“瑞应图”,今据补。
一五二页七行鸡身赤*(毛)**[尾]*据殿本、集解本改。
一五三页二行礼*(记)**[纬]*曰据集解引惠栋说改。
一五三页六行王者受命按:“受”原斗“授”,径改正。
一五三页一三行凤皇见肥城句窳亭槐树上按:校补谓殿本“凤皇”作“黄龙”,与聚珍本东观记合。惟“句窳亭”东观记作“窳亭”。
一五四页五行周礼*(乡)**[大]*司徒据殿本改。
一五四页一二行不克堂*(桓)**[构]*据殿本、集解本改。注同。按:姚范谓正文及注“构”俱误“桓”,盖宋世避高宗之讳,刊本者不知,误以为钦宗之讳也,故“桓”字犹缺下画。
一五五页二行*[霍]*在*(今)*庐江灊县西南据张森楷校勘记改,与郡国志合。
一五六页二行房山在今恒州房山县*(县)*西北据殿本考证删。按:“在今”原误“今在”,径乙正。
一五六页三行大司农宋由为太尉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袁纪“宋由”作“宗由”。
一五七页四行护羌校尉刘盱讨之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以西羌传校之,其时尉乃张纡,非刘盱也。
一五八页八行*(仍)**[乃]*使使者据刊误改。
一五八页一一行今颍*(川)**[州]*县张森楷校勘记谓监本“川”作“州”,是。
今据改。
一五九页二行*[二月]*壬辰集解引惠栋说,谓袁纪作“二月壬辰”。今据补。按:
是年正月甲午朔,无壬辰。二月癸亥朔,壬辰,二月三十日也。又按:凡新君即位,皆在先帝崩日,和帝纪“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即皇帝位”,益足证此“壬辰”之上实脱“二月”二字也。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