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十二、亚里士多德:智慧在于研究最初的原因和本原
也是形式,和感觉的区别在于感觉是以个别为对象,而理性灵魂是以普遍为对象。

    那么,理性灵魂所认识的对象即形式,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呢?亚里士多德说:“灵魂是形式的所在地。”这好像说理性认识的形式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其实不然,他说过:“灵魂中被称为心灵的那个部分,在尚未思维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任何东西的。”这就是说,灵魂作为形式的所在地,只是在潜在的意义上说的,就是说它能接受一切形式。对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本人说得非常明确。他说:“心灵在一种意义下,潜在地是任何可思维的东西,虽然实际上在已经思维之前它什么也不是。人类所思维的东西,也必须在心灵中,正如文字可以说是在一块还没有写什么东西的蜡板上一样。”十分明确,作为理性认识对象的形式不是心灵本身固有的,而是来自客观世界的。

    所以,关于认识对象,不管是感觉的,还是理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都是客观的,他的观点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3)认识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认识开始于感觉。把感觉固定下来,形成知觉,由知觉进一步发展为记忆,由许多记忆构成经验。经验与感觉和知觉有本质的区别。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个体的认识,而经验已经是在灵魂内整个地固定下来的普遍,而且,经验可发展为匠人的技巧和科学家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在总结认识过程时指出:“知识的这些状况,既不是以确定的形式天生的,也不是从知识的其他更高状况发展而来的,而是从感觉知识发展而来的。”

    上面所谈的认识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性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归纳。在取得普遍的知识后,人们要用它们来指导对个别的认识。所以认识还有一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在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中,理性所使用的方法,就是演绎。亚里士多德对演绎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是演绎逻辑的创立者。

    总起来看,亚里士多德从哲学的高度上总结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他对认识过程的描述基本上符合认识的实际过程,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由于他搞不清楚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也就没有说清楚认识怎样由个别上升为一般。认识能不能由个别上升为一般,如何上升为一般,至今仍然是哲学家们在探讨的问题。我们不能要求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5.伦理学:只有适中,才有美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研究的中心是幸福和至善问题。按照他的分析,快乐、荣誉、财产都是人追求的目的,它们的实现会给人一定的满足。但是,这些并不是人追求的最终目的,不能使人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不能把取得暂时的快乐、荣誉和财产当作幸福,和幸福相比,它们只能是实现幸福的手段。既然幸福是人的行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那么,幸福也就是至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现人的幸福需要三个必备的条件,即身体、财富和德行。在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行或美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德行,就要看他的欲望和情感是否服从理智的控制。只有使欲望和情感处于理智的控制下,人的行为才会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才会做到勇敢、节制、慷慨、谦虚、诚实、温和等等。

    在理智指导下,人的行为既不会“过度”,也不会“不足”,而只能在两极之间选择“适中”。一般说来,愉快和痛苦等感觉,都可以过度或不足,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好的。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和适当的人,由适当的动机和以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还是适中的,也是最好的。例如,畏首畏尾就会成为懦夫。无畏蛮干就会成为莽汉;只有适中,才会是勇敢的美德。同样,纵情恣乐是放荡,忌避一切快乐是麻木不仁,只有适中才是节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古希腊哲学漫谈简介 >古希腊哲学漫谈目录 > 十二、亚里士多德:智慧在于研究最初的原因和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