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亚里士多德:智慧在于研究最初的原因和本原
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认识论著作,但是他在《形而上学》、《论灵魂》、《后分析篇》等著作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认识论问题,有关的思想还是十分丰富的。他的认识论是以实体学说为基础的,因此他的认识论和他的实体学说一样,充满了矛盾,既有唯物主义的东西,也有唯心主义的东西;既有经验论的因素,也有唯理论的因素。总起来说,唯物主义和经验论占主导地位。
下面我们分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认识过程三部分来介绍他的认识论。
(1)认识主体——灵魂
亚里士多德从观察和分析人的活动得出一个结论:人的活动必须产生于内在于人的一个源泉。人的不同的活动意味着有不同的源泉。所谓活动的源泉就是一个活动能力。人有看、听和思想等能力。但是,最终说来,源泉必须是一个活动原则本身。这个活动原则就叫灵魂。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定义为“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第一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定义一方面肯定了灵魂是非物质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灵魂和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他说的“有生命”,就是指能营养、生长和衰败。所以,灵魂就是使生命物体能营养、生长和衰败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躯体和灵魂的关系,就是形式和质料的关系。他把躯体和灵魂比为眼睛和视觉的关系。他说:“如果眼睛是一个可独立的生物,那么视觉就会是它的灵魂。因为视觉按照眼睛的概念说,就是眼睛的本质。”这个比喻表明,灵魂是依赖于躯体的,它是功能,而不是实体。但是,他又认为躯体的所有部分都是灵魂的“工具”。这样,灵魂与躯体就有着二重关系。从存在方面看,灵魂依赖于躯体。没有躯体也就没有灵魂;从作用方面看,躯体服务于灵魂。没有灵魂,躯体也不成其为躯体。
既然灵魂是活动的源泉,那么,灵魂具有哪些活动能力呢?亚里士多德根据活动能力把灵魂主要分成三部分: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营养的灵魂主要是植物所具有的,感觉的灵魂主要为动物所具有,而理性灵魂只有人才具有。他认为这三部分或三种灵魂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一种能力,除此而外,别无其他本性。区别在于非理性部分依赖于躯体,而理性部分则与躯体分开。这就是说,非理性的部分是会死的。而理性的部分则是不死的。
总起来看,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不是一种实体,而是能力,而且灵魂的大部分要依赖于身体,是随着身体的灭亡而灭亡。这个基本观点,应该说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他关于理性部分的看法,则背离了唯物主义。他认为理性部分不与躯体混杂,与躯体是分开的,是不死的。这个观点无疑是唯心主义的,是灵魂转世说的残余。
(2)认识对象
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世界中的个体事物是感觉的对象。他说:“那引起感觉的东西是外在的。”“要感觉,就必须有被感觉的东西。”这个思想是应该加以肯定的。因为他在这里明确主张,要感觉就必须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对象。这是明确的唯物主义观点。
具体来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感觉的是可感事物的形式,而不是它的质料。因此,在感觉中人们不同质料发生关系。他说:“这正像一块蜡接纳图章的印迹而撇开它的铁和金子。”为了进一步说明他的这个思想,他还把感觉和饮食相比,饮食不仅接受形式,而且也接受质料本身。蜡块的比喻是典型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它告诉我们,感觉所认识的是个体事物的各种属性。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把质料和形式割裂开来,使人觉得他主张质料是不可知的。其实,只要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各种属性,我们就不仅认识了他说的形式,同时也认识了他说的质料。
关于理性认识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