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38节
有所松动:“我们不能光是列举不同的观点,而是必须向着未来有所前进;”

    周恩来敏锐抓住基辛格的话头,说:“公开地摆明分歧,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通向未来的第一步。博士,你说是么?你们不妨再考虑一下。我们稍微休息一会。好吗?”

    休会的时候,基辛格和助手们来到楼附近的花园里一边散步一边讨论。离开住房说话当然是为了保密。天早已经黑了,柱灯在树丛中透亮。北京的秋夜透着凉意。

    “按中国人的方案,在总统访问结束时,双方在公报上一一列举那些严重的分歧。”斯迈泽说、

    “这种公报是外交史上前所未有,闻所末闻的。”霍尔德里奇说,“观点是那么针锋相对,总统来访还有什么意义?”

    洛德说:“从周恩来的口气来看,中国人是不会再后退了。”

    他们都骤然感到心情沉重。

    沉默。沉重的沉默。秋虫的呜叫听得特别清晰。远处似乎传来蒸汽火车头长鸣的汽笛声。

    洛德有点沮丧:“我们花了多少心血搞的初稿,等于扔进了垃圾堆。”

    大家都望着基辛格。基辛格时而低垂脑袋,时而仰望深远的天空,来回地蹬着步子,皮鞋声响得很重。他的眼镜片偶而在夜光中闪亮。去停在北京机场的“空军一号”座机上用电讯请示尼克松总统么?不。他想着又摇摇头。总统已经授权他在北京可以拍板。他的思路善于逆转。他转而一想,禁不住随着思路脱口而出:“公开地摆明分歧,难道不会使双方的盟国与朋友放心么?这说明他们的利益得到了保护。还会使各方面的人确信公报是真诚的。”

    年轻的洛德也马上开窍了:“对了,正因为我们公开承认存在的分歧,我们那一致的部分才显得难能可贵与真实可信。”

    基辛格豁然开朗,嘴角露出了笑容:“也许用这种独出心裁的方式,能够解决我们的难题。这就是中国方案妙的地方。”

    十五年后的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晚上,现在已想任美国驻中国大使的温斯顿·洛德先生,在上海为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十五周年的聚会上深有感触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说“那时。美方的草案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如果只说美方对此‘感到关切’,那是典型的外交辞令,没有道出实情。须知再过两天,我们就要回华盛顿了,在这短短的两天里,我们要重起炉灶,构筑尼克松总统的访问基础。”

    洛德还说,“我们当时看到,总理的观点是可能的。如果采用我们那种做法,只会使美中两国的公众坠入五里雾中,使两国各自的盟国感到气馁。采用中国人的做法才会使各方面的人确信我们表述的观点是发自内心的。正因为我们坦率承认存在的分歧,我们一致的观点才显得真实可信。”

    休会片刻之后,基辛格告诉周恩来,美方愿意接受他的初稿的基本做法。在接受中方提的初稿的基础上,基辛格提出了一些补充,说:“公报中表述不同观点的文字必须互相适应。我觉得,中国的某些提法表达方式过于僵硬,而难以接受,对于你们报纸上常用的那种火药味很浓的提法,那种好象是审判我们或是凌辱美国总统的文字,总统是不会在这样的文件上签字的。”

    周恩来很高兴。基辛格答应第二天(也就是二十五日)上午提出美方的草案。

    谈判告一段落之后,夜已经相当深了,基辛格和洛德回到住处后没有休息。先由洛德马不停蹄地改写中方的草案,基辛格先睡觉。三小时后,也就是凌晨三点,洛德把基辛格叫醒,接着进行修改。洛德才去睡一会儿觉。他们觉得表明中国立场的那部分文字过于僵化,而努力修改得温和一些;他们也特别选择温和的措词来表达美国的观点。

    基辛格刚刚动笔修改了一会儿,天就已经亮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简介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目录 > 第3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