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城也。取虑故城在今县西南,汉属临淮郡。《十三州志》:“取,如星分觜,陬虑,若《公羊》邾娄之娄。顾野王云:‘取虑,读为秋闾。’”汉时汝南步游张少孤,四岁,母拾麦,为人所卖,游张后为取虑令。春月按行高平,至里头,有病妪,马便不前,自下马问讯,乃其母也。北陵故城《晋太康地记》云:“北陵县,属下邳。”睢陵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东南。司马碑伏滔《北征记》云:“下邳大城内有大司马碑,石声如磬。”项羽井《北征记》云:“下邳西南有石,崇四丈。碑云:‘项羽井在下相城也。’”郯子庙在古郯城。泗水西从彭城县界,正东流县城西南。黄石公庙在黄乡城东南一里。刘纲祠刚,下邳人。祠在县南一百步。旧云:“祠前有皂树,乃升仙之所。”旧《图经》云:“树高十丈。天宝元年,因大风折。至三年,枯树东南有根上再生,祠树俱废。”孔望山在郯城乡,传云:“孔子昔于此山登望。”磬石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即《禹贡》:“泗滨浮磬。”孔安国注云:“水中见石,可以为磬。”按泗水中无此石,其山在泗水之南四十里,今取磬石,上供乐府,其山出石。大小击之,其声清亮,与孔说不同。恐禹治水之时,水至此山矣。
宿迁县:东一百一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春秋时锺吾子之国,亦宿国所迁之地也。南附于宋,东逼于鲁,遂内迁其人,而更封其君也。宿预城在下邳县东南一百八十里,盖本宋宿迁处也。后吴灭为邑,汉为厹犹县,属临淮郡。晋安帝立宿预县。隋开皇三年属泗州。唐宝应元年,以犯代宗讳,改宿迁。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分中流为界。山司峿在今县西北十里司吾故城是也。即古锺吾子国。吴灭之。汉为县,后魏省。泗口晋明帝大宁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也。故泗阳汉为县,后汉县省,故城在今县东南八里魏阳故城是也。盖因魏文幸广陵,因而改名。凌城在今县东南五十里。汉县,属广陵。晋永嘉后省。故城存。角城在今县东南一百一十一里。《县道记》云:“旧理在淮之北,泗之西,亦谓之泗城,即晋安帝义熙中于此置淮阳郡,仍置角城县。”梁改为临清县。后魏改为角城县。高齐又改角城为文城县。周又改文城为临清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乃省临清县。其城因而荒废。又按《郡国志》云:“晋安帝义熙中置此城。在今县东南,东临泗水,南近淮水。自晋至隋迄为重镇。市丘城《郡国志》云:“市丘城即古市丘侯来献鼎处。”睢水沭水皆经县界。鲁肃庙在县东南一里。肃,临淮人,后为之立庙也。
涟水军
涟水军:理涟水县。本楚州涟水县也。皇朝太平兴国三年十二月,建为涟水军。
领县一:涟水。
军境:东西八十里,南北一百四十九里。
四至八到:新置军,未有至两京、长安里数,东至利奉村三十里,与楚州山阳分淮水中流为界,都至楚州一百三十里。西至郎石沟五十里,与宿迁分淮水中流为界,都至宿迁一百九十六里。南至淮二里,与楚州山阳县分淮水中流为界,两县相去九十二里,北至海州朐山县决水沟一百四十七里中流为界,至海州东门二百二十七里。西南至楚州山阳县六十一里,分淮水中流为界,东至大海一百四里。西北至竹墟村西一百七里,与海州沭阳县分界,又南至楚州淮阴县,分淮水中流为界,两县相去一百五十三里。
户:
旧户:载楚州藉。皇朝管户:主一千一百八十三,客七千三百四十一。
风俗:同楚州。
人物:
王义芳。涟水人,负经术,补晋王参军,魏文贞公妻以女侄,辞。后文贞公卒,乃娶,人问其故,曰:“初避宰相,今感知己也。”
土产:淮白鱼,海鲻鱼。
涟水县:旧十四乡,今六乡。汉厹犹县地。按厹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