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二十四集
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法达禅师听了这两首偈之后,深为感动,于是向六祖忏悔、礼谢。他说:「我从今以后,一定学习谦虚恭敬一切。」说了这些话之后,他又向大师请教:「弟子念《法华经》,对于经的意思并不了解,心中时常有疑问,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的义理。」六祖说:「法达,法是非常的通达,可惜你的心没有通达;经本来没有疑惑,而是你心里自己疑惑。」于是问他:「你念这部经,以什么为宗旨?」法达禅师说:「我的根性非常暗钝,只晓得依文字来念,并不懂得这部经的宗趣。」六祖说:「我不认识字,你把这部经念一遍给我听,我来为你解释。」法达就高声念经,念到方便品,六祖说:「好了!可以止住了。这部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为宗旨。无论它说多少譬喻,也不能超过这一个原则。什么因缘?经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就是说佛之知见。世间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如果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就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就是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佛」字是梵语,意思是觉者。六祖说:「经的旨趣可以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这个讲解是既简单又透彻。《法华经》本文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六祖完全是从义理来说明。特别教导法达:「若闻开示,便能悟入。」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说明觉知见,觉是迷的反面,不迷就是觉。迷与觉的定义,可以分为许多层次来说,在小乘有四果四向,在大乘法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由此可知,它的标准层次是各个不同。本经,六祖是对上上乘根性之人而说,换句话说,六祖的标准是最高的标准:一乘佛法的标准,这个标准还在大乘之上。觉,什么是一乘之觉?一乘之觉一定要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迷失了本性,都叫做不觉。不但凡夫不觉,二乘人、权教菩萨,都说之为不觉。这个道理,《大乘起信论》说得很透彻。六祖说:「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这就是明心见性。又说:「你不可以错解经义。佛说开示悟入,若你误会这个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诸佛的知见,我们自己没有分,若要这样解释,这就叫谤经毁佛。」佛教,诸位从一切经论中仔细去观察,它不是宗教。我们承认佛教是宗教,这也是谤佛谤法。为什么?它不是宗教,你说它是宗教,那不是毁谤它吗?大凡宗教,一定有个主宰的神,教徒与神是不能平等的。譬如,外道的宗教讲上帝,人与上帝不能平等,不能说人人都去作上帝,那还得了!佛教里没有这个,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们真正做到续佛慧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首先自己不可以谤佛谤法。佛是讲平等的,佛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得作佛。「佛」是什么?佛是大智大觉之人。佛说,这种大智大觉我们每个人都有份,并不是他独有的。所以,六祖在此处提醒法达:佛之知见是我们自己的知见。佛就是觉,觉悟的知见是人人皆有。【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六祖说:「彼既是佛;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他已经成佛,已经成就圆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