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51集
,有钱也不一定会快乐啊9「那你没有钱会快乐吗?连三餐都没得吃,你会快乐吗?不要讲那些风凉话。」然后你又讲:「有钱会快乐吗?」请问你这是跟人家吵架还是跟人家说话?请问你是慈悲心还是瞋恨心?你是平等心还是比较心?认为自己的程度比较高。我们应该先认同对方,没有钱什么都不用说,那就好好赚钱,好好规划,要懂得储蓄,懂得开源节流。钱很重要当然对,但有的人虽然有钱也很烦恼,也不快乐,那我们还要学习怎么样才能够让自己更快乐。就是说我认同要有钱,但我要提升你,这样人家就会接受你。有一次我问班长的孩子:「你在家快不快乐?」他孩子说:「有时候快乐,有时候不快乐。」那我们用这个公式,有一天当你的孩子跟你说:「我就是不喜欢读书9你可以跟他讲:「妈妈知道你读书很辛苦,我以前也当学生,所以你心中的苦我当然知道。我们都知道有的人并没有读很多的书,但事业做得很成功。你有没有想过,你以后要从哪个方向来做,才能做得成功?」这样跟他探讨,这样很正面啊!事实上很多的事情,大家常常抓着一个概念不放,就像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考公家机关,认为这个对孩子最好,「我给你建议的就是最好的9你不可以这样讲。我们先去接受别人的观念,在跟他谈话的过程能够启发他,他就会修正他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能提升他。这种道理假设你没有心平气和,你做不到。你学佛法就是自己要能受益,目前能受益,往生也受益,而且学它不是一种寄托,我们能够寄托在谁身上?寄托在你自己正确的观念,这才是最好的归宿。你能够明白,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当别人修行的方式,管教子女或人生观跟你不一样,我们不要一开始就否认别人,你这样才有机会教化别人、利益别人。我们不是要去改变别人,天下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别人的,我们只是去引导别人,让他自己改变自己。六祖大师说这样教是错的,能证明吗?我提出释迦牟尼佛来证明。我们来看《金刚经》,看一段就好,懂了就懂了。「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修行的:「食时」,就要出去托钵,衣服要庄重,所以把衣服穿好,持着饭钵,进去城里面,走到哪里就按照顺序托钵。托完钵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用餐。用完餐之后,衣服换回来,碗筷洗一洗,洗完了没有什么事,才敷座而坐。这个生活就是你的生活,你的《金刚经》怎么念?也是这样。尔时,我要去上班了,把衣服穿好,开着车,进公司上班。下班之后,赶快回家吃晚饭,吃完晚饭之后帮忙洗碗打扫环境。接着我做我的事,太太做太太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这样不是很美满幸福吗?这就是佛法。我们把宗教搞得太复杂,都是人在那里作怪,法师不作怪,信徒不会来。过去你有没有接触我不管,你今天听完我这段话,你知道什么叫佛法了吧?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修行。六祖大师教你修行就是这样修,这不是六祖大师发明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得最圆满的方法。其他的方法,不见得这么圆满,就叫小乘法,就叫不究竟,就叫渐修。六祖大师所教的方法又圆满,又让你顿悟,你觉得很困难,但最困难的地方就是最简单的地方,但是太简单我们反而不会,完全不会,我们的脑袋实在很奇怪。你跟很多人讲这样修行,他可以认同,但是他不会修。虽然文字很简单,但你说差别在哪里?你的生活方式跟释迦牟尼佛的差不多,为什么他叫佛,我们叫众生?差别就在内心的世界,那是不一样的。佛的心是清净的,我们的心是烦恼的;佛的心是慈悲的,我们的心是憎恨的,一天到晚斤斤计较;佛的心是充满智慧的,我们是充满了愚痴偏见。佛也是一个人,该吃饭睡觉他依然是吃饭睡觉。真正懂佛法的人,跟你现在上班下班不抵触,跟你到底有没有出家,能不能在道场也不抵触。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51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