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52集
父母就是这样,太活泼的叫他不要常出去,不出去的你也烦恼,不知道他关在家里是自闭症还是什么,就鼓励他出去参加一些活动。这些事情你都要做,但是都不执着,就是因为不执着,你反而会做得很好,因为不执着心很清净,可以心平气和,可以冷静处理很多事,这就是一种智慧。为什么不要去执着这个现象?你执着它也没有用,它会离你而去,你不用离开这个现象,现象自然就离开你,无论你遇到什么事情,是顺是逆,是好是坏,现象一定会离开你。【无念者,于念而无念。】现象偏向于外面,〔念〕偏向于内心。你常常在胡思乱想,一个念接一个念。你不要去执着你内在那些念头,否则你必然起烦恼。什么叫不要执着内在的念头?这不是很困难吗?简单地讲,这个〔念〕就是一种心念,心念就是一种作用。作什么用?用过就好,做完就放下,就这个意思。举个例子,人家对你说:「可不可以帮我提个水桶?它很重。」你说:「好,我帮你提。」提起来就是一种用,你不要提起来之后就不放,提到那里之后,自然就放下。提起来是个名词,放下是一个名词,名虽有二,体本同一,因为它们统称都是作用,就是这样用而已。你的心产生了作用,很多学佛的人怕自己心念乱起,这是不对的。心遇到境界,对境心当然会起,你就让它起来,让它产生作用,好好地用。文殊菩萨在《华严经》讲一个名词,「善用其心」。〔于念而无念〕,心念起来用过了就好了。【无住者,人之本性。】这个概念原则上大家不能体会。现在说现象大家能体会,讲你内在的念头大家也能体会,这个不能体会,因为你得见性,就像你的眼睛虽然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但你就是没有能力看到你自己的眼睛,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外面,这是迷的人。悟的人就像眼睛能够看到眼睛,他能够看到自己生命的本质,他是个大彻大悟的人,他明白。在禅宗当中,心跟性有时候是没有分的,虽然有时候我们为了讲解方便,说性是体,心是用,但在禅宗当中常常不分,也就是体用一体的意思,所以经文常常说本性、本心、自性、自心。如果你对本性的概念不能够懂,我还是用心,心的本体产生的作用,〔人之本性〕就是心的本体,心的本体本来是无住的。我作个譬喻,比如说现在这个空,没有形象,无形无相,必然就没有重量,有形有相,必然有重量。接着,你的心是有形有相还是无形无相?照理讲是没有重量。但是你有没有感觉过你的心有重量?你在什么情况下感觉心很沉重?什么叫「我的心情很沉重」?不是没有重量吗?它无形无相,但事实上你感觉到它很重,你不能骗你自己。你说这个心真的好妙!这用什么仪器来检查?怎么形容它?到底是什么回事?为什么你能够感觉到心的重量?因为你产生了执着,因为你的无念变成有念,因为你内心产生执着,那个执着让你感觉到重量,你觉得你很沉重。但心的本来不是这个状态的,就是因为你抓了它,让你产生错觉。你说有烦恼,事实上也是一种错觉,你的心没有重量,但你却感觉得到,这样它就在不断地折磨你。当你不执着之后,你就能够契入你生命的本质。你问我:「师父,怎么才能够开悟?」当你不执着了,你就能够开悟。从这个角度来谈,你的心之用相体,归纳起来就是那颗心。所以为什么佛法又叫心法?它东谈西谈都在谈你那颗心。【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世间善恶好丑,]意。[冤之与亲,]身。[言语触刺欺争,]口。谈修行常讲戒定慧,身口意。你要注意你的身口意,否则它们会造无量无边的罪过。世间人的心常起善跟恶,常有好跟坏,讲的就是我们心中的意念。你的心有这样的想法,你的身就是一种行为。你对产生恶意敌意的人,就好像跟他是冤家,感觉比较亲的人,就好像跟他是亲家。冤亲债主不是说坏人,有时候还是爱得要命的人,所以最亲近的人反而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