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慧能坛经对不二法门的运用_伍先林
以无住为本。善知识,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敦煌本《坛经》·17节)。

    “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惠到彼岸,打破五蕴烦恼尘劳。最尊最上第一,赞最上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无去无住无来往,是定惠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从中,变三毒为戒定惠。”(同上·26节)。

    “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惠,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同上·27节)。

    “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这个内,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同上·31节)

    无念、无住和无相其实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明一个意思的。无相是于相而离相,即于相中而又意识到相是虚妄的,是“空相”、“非相”,这样就能不执着、分别一切相、离一切相而性体清净了。在《坛经》中有关“无相”在宗教实践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如无相忏悔、无相三归依戒等等。我们注意到无相只是“于相”而离分别、执着相的,即不是通过有意识地排斥一切相来达到离相的目的。

    无念也是这样,是“于念而不念”,不是“百物不思”、断绝一切念头的,而是于自念上离境,自念即是正念、五分别念。所以慧能说无念是无分别念,“无者无二相诸尘劳”,并不是什么念都没有的,自念是自性的真如本性发出的念,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体,无分别念是用。佛的境界就是无念的境界,由于无念不是使心念停滞而断绝念头,而只是无分别念,所以无念又是“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的,无分别念是心量广大的念,是能见一切法、遍一切处的,这与僧肇在({肇论))中所说:“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大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18)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僧肇所谓“无相之知”“不知之照”也是无分别之知,无分别(知)智能知一切法,故称“一切知”。

    无住是从另一角度来说明的,它是从活动、过程的方面来说明无分别念的。人的自性、本性本来就是无住的,“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这与前面所说无念不是断绝念头的意思是一致的,自性本来就是念念相续而不断绝的。这个我们可以从前面所说的自性三身佛的思想中看得出来,自性本来是三身佛不可分离的,自性报身即是无分别智,自性法身包含一切法,自性化身无分别、无间断地变化一切法,色身包括报身与化身,报身是沟通法身和化身的。“念念相续,无有断绝”的念是无分别念,所以若无分别念中断,则法身和色身分离了,这样就与自性、本性不相应了。我们注意到,慧能是将无住与无去无来并在一起来说的,无住也是无来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慧能坛经对不二法门的运用_伍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