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慧能坛经对不二法门的运用_伍先林
往、无来无去的,无住的实相既非“动”(来往、来去)相,又非“静”(住)相,而是动静一如的。这与僧肇的物不迁论的思想是相通的,僧肇在({肇论))中说:“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19)。

    在般若学思想里,无住就是指性空,如({维摩诘所说经))中说“无住则无本,……无住本立一切法。”(20),关于这句话,鸠摩罗什注道:“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无住则穷其源,更无所出,故曰无本。无本而为物之本,故言立一切法也。”(21)。

    僧肇注云:“一切法从众缘会而成。体缘未会,则法无寄,无寄则无法。以无法为本,故能立一切法也。”(22)。

    鸠摩罗什和僧肇的意思都是说明无住是一切法性空缘起的本质,一切法都是性空无住的。

    值得注意的是契嵩本和宗宝本((坛经))对“无住”的说明与敦煌本不一样,这两本对“无住”的说明都是:“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宗宝本({坛经))·定慧品第四)。

    应该说,宗宝本((坛经))将意思表达得更通俗了,但也失去了敦煌本那更为一贯、更富形而上意味的特点,宗宝本((坛经))中的“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与敦煌本中的“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似乎刚好是相反的,但如果我们综合上下文来看,就可以发现宗宝本“念念相续不断”的“念念”是思量前境的念,是分别念、妄念,而宗宝本“念念相续,无有断绝”的念是无分别念,是自念、,正念,所以二者是不矛盾的。尽管如此,契嵩本和宗宝本在这个部分对于无住的说明还是没有敦煌本那么具有一贯性。

    慧能所说的无相、无念和无住作为修行实践的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自性般若行或般若三味的无分别智的,是与自性三身佛的原理相应的。它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慧能有时在具体的说法中,更多地只说“无念”,不提其它两个,无念可以统括无相和无住,所以慧能说:“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位地。”。

    根据这种无相、无念和无住的思想,慧能对于一行三昧的解释也别具特色,他说:“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覆。……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挣,不动不起,迷人不悟,却执成颠,即有数百般以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敦煌本《坛经》·14节)。

    慧能以行直心来解释一行三昧。关于直心,大乘佛教的许多经典都有所论及。如署名真谛译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慧能坛经对不二法门的运用_伍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