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话 第二十六讲
    十善业道经讲话第二十六讲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今天讲到:乙字下第六段,以十善融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心行。无量者?菩萨修学此四种心,不受时间的限制,应当尽未来际的做去;也不受空间的限制,应当尽十方世界所有的国土做去;对于一切众生,不分别他是天、是人、是饿鬼、是畜生,人道中更不分贫、富、贵、贱,都必须以平等的观念,去行此四心。所以称他为无量。经上说: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慈悲两个字的解释,是与一切众生之乐,拔一切众生之苦。恼、是恼怒,害、是杀害或损害。厌者厌弃。舍者远离。喜是欢喜。嫌是嫌怨。嫉是妒忌。喜舍的舍,是不留恋,不执著。我所爱好而能如愿的获得,是为顺境;我所讨厌的但无法使之离开,是为违境。经上的意思是说:修十善的菩萨,应兼修四无量心。菩萨如果以慈无量心为自己的庄严,对于一切众生,就不会生起恼怒,更不忍使众生的生命、财产、名誉、遭遇到杀害或损失。众生没有生命的危险,财产、名誉的损失,自然欢喜快乐,这就是与一切众生之乐。菩萨如果能以悲无量心,施与众生而为庄严。那末!他对于众生,常怀著同情的怜愍心,不管众生能不能接受教化,他都不讨厌,不远离众生。众生纵然冥顽不灵,终因常得接近菩萨,久受薰陶,自然修学佛法而得脱苦,这就是拔一切众生之苦。像佛弟子们,买鱼鸟放生,这虽是小小的善行,却含有拔苦与乐的两种作用。喜庄严的喜,不是自己有任何意外的收获,而生欢喜。乃是对于其他人的善言善行,不生嫌怨和妒忌,有儒家君子成人之美的雅量。舍庄严的舍,不是施舍,也不是牺牲什么的舍。是对于五欲、六尘,称心满意的环境,不留恋、不贪著;于我不利的恶环境,不怨天,不尤人,消归自己的业障。所以说于顺违境,无爱恚心。有人说:佛教的慈悲,相似于耶稣教的博爱,其实并不尽然。佛教的慈悲,遍及于异类的禽兽,所以出家的佛教徒,必须戒绝肉食。如楞伽经说: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食肉者丧失慈心)。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释迦牟尼佛,诫饬佛弟子,不当食肉的理由多得很,当然不能都写出来。释迦牟尼佛,不但禁止佛弟子食众生肉,他并且在过去修菩萨道的时候,曾舍身饲虎,割肉代鸽。他并不计较虎是残暴的恶兽,鸽子的生命渺校他只是眼见到虎和鸽子当时的痛苦,由于慈悲心的驱使,不得不以生命来救济。以佛教的慈悲之教,比较耶稣教的博爱,其范围之宽狭,是不可等量齐观的。因为耶稣教对于动物,认为是上帝造给人类充食品的。至于信者就得救,不信者就受到末日的审判,打入地狱,永远不得翻身。这不但没有理由,连上天有好生之德,畜生的要求生存和人并没有两样的常识都没有。他们的爱,怎样够得上称博。而且排挤他教,不择手段,这与佛教的喜舍,相差更远了。以下讲到:乙字下第七段,以十善融四摄。经上说: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为四摄。摄者摄受,等于说用方法掌握住受教化的人。布施和六度中的布施相同。爱语者说人所爱听的话。利行、是做于对方有利益的事。同事者、与受化的人,做同样的事业。经上的意思是说:修十善的菩萨,如果以四摄为庄严,那末!就应当在常久的时期中,不休息、不懈耽以勤劬劳苦的精神来摄化一切众生。六度、是行菩萨道的菩萨,自他两利的一个总纲;四摄是专门以对付某一种众生对机而设的方便。比如、对贫苦众生施之以财,使他衣食生活有著,而后再劝他学佛。病苦众生,施之以医药,他的病好了,他自然因感激而信仰。柔和的词令,精辟的理论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十善业道经简介 >十善业道经目录 > 讲话 第二十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