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集
界,亲近阿弥陀佛,如果你有私心,去不了!念佛念得再好,都去不了。为什么?佛在经上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但是善,最善、上善,上善人的俱乐部,我们不善怎么能进得去?阿弥陀佛纵然慈悲欢迎你去,那里的大众不欢迎,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上善」是什么?决定没有自私自利。你有自私自利,说实在话你再大的福报,你的享受是一生,你这一生享尽了,没有了!舍弃自私自利,把念头转一转,一切为社会、为众生。这还不够大,佛菩萨那个心量,他不是为我们地球众生,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所以那个心量大,这个人才叫「上善」。首先把心量拓开,决定不为自己,不为自己的好处太多了。你们诸位同修冷静观察,细细思惟,你看许多、也有出家人,为自己的,他们的形象是怎么样的?不为自己的,我们这是不为自己的,每个星期都有两三个团到这里来看我,这是很明显的例子。我要是自私自利,你们决定不会到这儿来看我,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聚集在「居士林」、「净宗学会」。没有自私自利,一切公开。你们供养我的钱,我转手就过去了。李木源居士手不摸钱的,你对于居士林任何供养,即使是支票,他也叫别人收,他自己不收的,对这个东西害怕。你们交给我,我转手就送掉了。一切为正法久住,正法是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一切好事里头,这是第一等好事。所以我跟大家讲过很多遍,社会要安定,世界要和平,一切众生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整个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怎样才能落实?政治做不到,武力也办不到,经济、科学、技术都办不到,这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看得很明白,能够办得到的只有教育。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他可以作国王,他知道这个事情政治不能解决,舍弃王位。经典里面记载,释迦佛年轻的时候,武艺超群,他可以作将军、作元帅,他也不搞这个,他知道这个不能解决问题,舍弃了,终身从事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是什么身分?什么样的一个人?用现在的话说,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他干这个事情。而且是义务教学,他不收学费,他不取人家的供养,过最简单的生活,每天三衣一钵,清净自在,快乐无比,给我们做示范。当年在世,游学五印度,印度分五个区,那时都是小国,没有统一,跟中国周朝时候一样。周朝时候,我们在经上念到八百诸侯,就是八百多个小国。大的国,大概像现在一个县这那么大;小国,一个小村庄、村镇,小国。这些小国当然有矛盾,当然有冲突,当然有战争,释迦牟尼佛教学把这些都化解了。所以我们在书上看到,当时十六大国王都皈依佛法,都依释迦牟尼佛做老师,这是他懂得。中国古圣先贤也懂这个道理,佛教没传到中国之前,古老的中国提倡孝道,提倡师道。汉武帝制定国家教学的方针,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教育政策。汉武帝那个时候,佛法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佛法传到中国来是汉明帝,还在后面几代,后汉明帝,汉武帝是前汉。这个政策根据《礼记》里面「学记」实施的,《学记》是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里面有两句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诸位要知道,一个国家治乱关系在教育,你家庭兴衰关键也在教育。你这个家能不能兴,看你家的小孩,你作父母的要常常知道,你的小孩他想什么?他念什么?他说什么?他干什么?你要了解他,一切错误的要把它纠正,这是教育。最重要的不可以存自私自利的心,要努力,要好学。学习里面最重要的是德行,智慧、技能学成之后,为社会服务,父母从小要教;为国家服务,为全世界人类服务,这个伟大。那个愚痴的父母,为自己家庭赚钱,家庭享受。你要晓得,谚语说得好,「一家饱暖千家怨」,你一家很富裕,你不照顾别人,别人都是你的冤亲债主,恨你入骨,到你运衰的时候,群起而攻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