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88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88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四面,经文第三行看起: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经文这一小段,不愚痴布施,所得的利益就是到『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后面从『是为大士』以下这一行是这一段的总结,就是以十善业修布施的总结。「邪倒」,邪是邪见,倒是颠倒,邪见颠倒就是愚痴。『离邪倒心,而行施故』,这是我们一般讲不愚痴,不愚痴行布施。『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这是总的讲利益。六波罗蜜第一段是细说,从持戒往下都是略说,略说里面我们一定要用前面这个例子,前面这个例子一直贯穿全经。譬如念到持戒,你就要想到不杀生持戒得什么利益,不偷盗持戒得什么利益,不邪淫持戒得什么利益,一直到不愚痴,条条都是如是,佛在下面就没有说了,我们自己要懂得,这叫举一反三。乃至到这个经文的末后「方便」;后面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止观、方便,每一条都是这样的。譬如说修止观,不杀生修止庄严故、不偷盗止庄严故、不邪淫止庄严故,每一句里头都有十条,我们自己要能够想得到。这是世尊在此地举例而言,落实在我们生活上点点滴滴,无有一法不具足十法,任何一法都具足十法,这个才是止于至善。

    这部经一开端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在佛家概括的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每一法都具足十法,这才真正落实到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我们念佛念这一句佛号,我们现在懂得了,你不杀生执持名号,不偷盗执持名号,不邪淫执持名号,到不贪不瞋不痴执持名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上善之人,声声佛号里面都具足十善业,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不愚痴行布施的别报,单单讲这一条果报,『恒生正见』,「恒」是永恒,「正」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就是宗门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常生智慧」。他见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晓得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不愚痴行布施,得这个果报。我们平常是不是这样修学?『敬信之家』,不但自己生正知正见,这一句当中这个点不能要,这是一句,「恒生正见敬信之家」,他受生不会受生在一般人家,决定是生在正信佛教家庭之中。为什么?他自己有正知正见,自己不具正知见就不会生正知见之家,这是感应。孔夫子在《周易?系辞传》里面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见欢喜正见,邪见欢喜邪见。所以古人曾经教人,观察这个人,这个人是正人还是邪见之人,从哪里看?看他的交友,看他跟哪些人在一起做朋友。他所交友的都是正知正见,这个人决定是正知正见;他所交往的这些人是邪知邪见,他也难免知见不正,一定的道理。所以观友知其人矣。

    既然正知正见,必定『见佛闻法,供养众僧』,这是亲近三宝。诸位必须要知道,世出世法里头,亲近三宝是大福德之人,也是大智慧之人。可是三宝在今天的世间衰微了,衰微在只有形式的三宝,没有实质的三宝。诸位要晓得,实质的三宝才管用,我们才能真正得福慧。实质的三宝,《坛经》上讲得很好,六祖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所以他教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是实质的三宝,佛法僧就是觉正净。但是现在人认识佛法僧,不知道佛法僧的内涵是觉正净。提到佛,就想到佛像;提到法,就想到经典;提到僧,就想到出家人。想错了,于是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住持三宝对于佛法的弘传、修学非常重要,不能缺少;你有实质,你没有形象,实质也就落空。佛菩萨教导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十善业道经简介 >十善业道经目录 > 讲记 第88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