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90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90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四面,最后一行: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这是说行十善业道,落实在忍辱波罗蜜上。这一段经文,前面这两句全部贯穿下面所有的经文,那就是「举要言之,行十善道」,这个地方就是以『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这样念法这个意思就很完整。这是集结经藏的人在文字上的省略,这个省略是美化文章。中国人无论是在文字、是在言语,都讲求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还是详细、明白,符合这个标准就是好文章、好的言语,所以翻译佛经也是遵守这个原则。我们读诵、研究、讲解,一定要懂得文里面所含圆满具足的义趣,都是举要言之。
「忍辱」是很难做的一桩事情,特别是侮辱。在大乘佛法里面,六波罗蜜佛只讲了一个「忍」,而并不是专门指忍辱。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翻经的法师把这一条特别加个「辱」,什么原因?中国古代读书人,我们所称的士大夫阶级,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中国人是非常尊敬知识分子,可以说中国立国五千年来,知识分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怎样的改朝换代,没有不尊重知识分子,所以说选贤与能。过去士大夫阶级有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中国读书人把侮辱看得非常严重,这是不能忍受的;杀头都没有关系,都可以忍受,侮辱不能忍受。翻经的法师看到士大夫阶级有这么严重的执着,所以把「忍」下面加个「辱」,如果辱都可以忍,那当然没有什么不能忍的,所有都能忍了,所以特别用「忍辱」。这个名词我们要晓得,在大乘经原文里,梵文经典,或者今天巴利文经典、藏文经典,都不是「忍辱」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
不能忍,这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我们也看到许多人,甚至于包括自己,你看看你不能忍的时候,那一副德相是什么样子?照照镜子就知道,现在能录像是更清楚,你看看那是什么样子?决定不能教人看到生欢喜心,让别人看到生恐惧、厌烦,远离你、不敢接近。这个情形,无论在世法、佛法,都是破坏而不是成就。
我们要想在世出世间法得到圆满的成就,忍是功夫,忍是关键。中国谚语里面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佛在《金刚般若》,这是大家念得很熟的,说了一句名言:「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间无论大事、小事,你要想成就,都得力于忍。「忍」这个意义深广无荆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人决定不能够脱离社会独立生存,人决定要依靠大众,依靠大众、跟大众在一起生活,不能忍怎么行?尤其在末法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麻烦多。《无量寿经》,世尊非常感叹的为我们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养成许许多多不善的习气,很不容易跟大众相处,这个难!
我们看看世出世法,凡是有成就的人,事业做得愈大、地位愈高,愈谦虚、愈和敬,他才得到别人尊敬,得到别人仰慕,一桩事情能教你一生感恩不荆我过去年轻的时候,做个小公务人员,上班。上班有时候工作不多,我们在办公室里面看看报纸、看看书,这是常有的事情。习气毛病有,坐在座位上不好好的坐,背靠在椅背上,椅子腿前面两个翘起来,躺的是很舒服。我的长官从我背后来,拍拍我的肩膀,我一看赶快站起来,他没有责备我,反而说的真是柔言爱语,他说:「你这种坐法容易跌倒、容易受伤。」他不说别的话,一次教训终身不忘,这个毛病永远改过来了。如果是他把你喝斥一顿、骂你一顿、教训一顿,他走了我还照样翘起来,不是从内心悦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他教导我们等于说也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我懂得了,如果我要作长官,我如何对待我的部属,能够得到部属衷心的拥戴,认真负责替我做事,都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