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93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93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经文第三行看起: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以上是讲十善业道落实在菩萨六波罗蜜之中,这是最后的一段「般若波罗蜜」。戒、定、慧三学,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必须遵守的三个原则。定是心之体,慧是心的观照,戒是心的行为,所以称之为三学,也称之为三宝。慧是佛宝,定是法宝,戒是僧宝,这是我们讲佛法僧三宝,三宝具足叫行菩萨道,叫学佛。三者缺一条都决定不能成就,古人讲这三条譬如鼎之三足,少一个都会倒下去,就不能够站立。所以我们要学佛,这三条不能不重视。无量无边的法门,诸位细细去想想,你要把它归纳,最后归纳这三条,所以三学是菩萨行门的总纲领。

    《十善业道经》是戒学,是戒学当中的大根大本。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十善相应,这个人就学佛了;如果还是与十恶相应,那就跟佛法背道而驰,愈走愈远。千万不要以为小小戒可舍。这个思想在近代非常盛行,甚至于我们在受戒的时候,我受戒的时候,戒坛里面的法师、传戒师也都说小小戒可舍,认为大戒我们要持,不可以犯,小小戒就无所谓。今天佛教之衰,衰到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小小戒可舍」,坏在这里。殊不知积小恶就成大恶,把小小善疏忽了。小小善而不肯为,小小恶又自己不能够禁止,所以虽然一生学佛,最后还免不了堕恶道,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真正修行人他们的观念跟我们恰恰相反,极小的善他肯做,极小的恶他很谨慎,他都不犯,所以他能成就,这叫做真实智慧。世间人是小聪明坏大事。菩萨行门六个纲领,前面五条都是着重在事上,这一条在理上,这一条要怎么做法?佛在经论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离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慧。《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我们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离一切相修一切法,这叫般若波罗蜜。所以般若跟前面五度不能离开,离开前面五度,般若就落空,那般若只有理没有事,落空了,必须有理有事才圆满,不至于偏在一边。

    世尊当年在世,我们都曾经听说过,他老人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讲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我们从历史来看,就知道佛教化众生的确以般若为中心,如果没有般若,前面的五条是善,布施到禅定都是善。你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你修前面四条,你的果报在欲界天;如果你修禅定,你的果报在色界天跟无色界天,享天福,出不了三界;如果有般若波罗蜜在里面,就超越三界,不但超越三界,而且超越十法界,这才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

    般若虽然讲了二十二年,讲得这么多,诸位如果去读《大般若经》,在佛经里面部头最大的,《华严》才只有八十卷,《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里面重复的句子,千遍万遍都不止。所以有人说中国人不喜欢重复,中国人自古喜欢简要详明,言语文字都讲求简单扼要,也明白也详细,这是古时候文章言语的标准。能够达到标准是好文章、好言语,才不啰嗦。可是印度人跟中国人的习性不一样,印度人喜欢不断的重复,一遍一遍的重复,我们仔细去想想有它的好处。话讲一遍、两遍,人就回头觉悟了,少!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他才回头,才真的觉悟。对现代中国人来说,佛法这个方法有效果。我们中国古老的方法虽然好,效果比不上佛法,佛法重视不断的重复。你就是已经回头了、已经觉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还是这样的重复,什么原因?你觉悟了,别人没有觉悟,佛法是利益众生为第一,其次才是自利,大小乘的差别,实在讲就在这一点。

    大乘法是利益众生第一,所以把慈悲摆在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十善业道经简介 >十善业道经目录 > 讲记 第9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