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93集
前面;小乘法是以自利为第一,所以把寂静摆在前面。中国接受的是大乘法,在慈悲里修寂静,这是自他两利;寂静是禅定,慈悲落实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如果离开前面四门,慈悲就是一句空话。慈悲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意思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了。布施的心决定不能断,布施是利益众生,利益苦难的众生。

    哪些人有苦有难?三界六道各个人都有苦、都有难,只是所受的苦难不一样而已。有些人无论在精神物质身心都受苦难,很可怜;有些人物质享受很丰足,精神上有苦难;有些人精神享受丰足,物质生活上有苦难。纵然三界里面,福报最大的,佛经上常常举例说大梵天王、摩酰首罗天王,这是三界里面福报最大的。他有没有苦难?他有。他有什么苦难?出不了轮回,这是他的苦难。出不了轮回;换句话说,就必定要接受轮回,他天福享尽了,一定要堕落。

    无量劫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善恶夹杂,没有纯善的,也没有纯恶的,只是善多还是恶多。一切众生受报不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造自己受。如果我们明白了,搞清楚了,我们智慧就开了,绝对不会怨天尤人。别人诱惑你造罪,你为什么接受?还是怪自己,不能怪别人。他诱惑我,为什么不诱惑他?必有前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佛教给我们要有定、要有慧,有定、有慧,你的行为就与戒相应。

    讲到戒学是广义的,决定不是狭义的,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听到戒,就会想到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都想到这些,范围太窄小了,这是佛教初学的,教菩萨不是这个教法。你们如果去看《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前面三段,吉祥云比丘是讲佛宝,海云比丘代表法宝,妙住比丘代表僧宝,里面所讲的跟一般大乘所讲的,稍稍有一点差别。吉祥云比丘教我们,教善财就是教我们,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着重在念佛三昧,着重在定学;海云比丘这是讲的法,法着重在智慧;妙住比丘着重在戒行,所以他们三个代表的是戒定慧三学,佛法僧三宝。

    定跟慧可以互为体用,定是体,定起作用就是慧;慧是体,慧起作用就是定,定慧是一不是二。看看妙住比丘所讲的戒学,就太广大了。他代表大乘,他讲了十八种戒,就是戒学的十八大类,头一条就是大悲心。我们在戒条里头,没有看到大悲心。第一条是大悲,「不舍大悲心戒」,所以菩萨念念要悲悯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什么是苦?六道十法界是苦,如何帮助他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得乐是什么?证得一真法界,那个叫乐,离苦得乐的标准订在这个地方。不是说你今天没得吃,我们送一点东西救济你,让你能吃饱,你就离苦得乐,这是小事,鸡毛蒜皮。

    真正的苦乐标准是怎么样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这叫大乘佛法。大小乘的总目标也有不同,小乘的终极目标是脱离六道轮回、离苦得乐;大乘的终极目标是脱离十法界,这个不一样。所以小乘证得阿罗汉果,他就认为那是圆满了。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菩萨不行,菩萨要脱离十法界,阿罗汉在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十法界。所以阿罗汉能做到定就行了,我们在《楞严经》上看,九次第定就超越六道,六道最高的是第八定,我们讲四禅八定,这个出不了三界,到第九次第定就超越了。可是定不能超越十法界,一定要开慧,智慧开了之后,就能够超越十法界。他的果报就讲得很清楚,『能断一切分别妄见』,妄见就是妄想,分别就是我们讲的分别执着;慧开了之后,就能够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

    要怎样帮助我们开慧?我们在现前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尽可能的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是妄想,不把它放在心上,妄想就没有了,心里确确实实不去分别、不去执着,这个样子容易开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十善业道经简介 >十善业道经目录 > 讲记 第9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