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23集
表解的方式,用高低层次的方式来排。一定有总科,那个比什么都重要,特别是用在大经上。所以要常常看科判,要把科判熟记在心中,你对于全经前后经文照应,你一目了然,这样子你整个精神才能够贯注全经。这部经再长,讲的时间再久,你都能贯注。第二:
【明宗用】
通常一部经前面讲玄义。天台家的「五重玄义」,贤首的「十门开启」,都是在未讲经之前,先把这部经的概要做一个总说,将全经做一个总介绍,这一部分非常重要。讲经的人,他自己的功力、他自己的学历达到什么程度,都在这一部分完全表现出来。所以老学的人,他不听讲经,因为他听的遍数太多,经文都很熟,听它干什么!他专门听玄义,专门听你的心得报告。玄义是他的心得报告。每一个批注都不一样,这就看到每一个人修学的心得不相同。虽然都是五个科目,五个科目他说的不会完全相同,很值得我们去做参考的。我们要把五重玄义这几个科目,应用在小科上。它那是全经的五重玄义,我们现在学一段,这一大科,每一大科里头有大科的五重玄义,每一小科有小科的五重玄义,再跟诸位说,每一句经文有一句经文的五重玄义,你上台就有得讲,不至于上台不会讲。
【每一大科,皆须明记其主旨及功用,以识其要也。】
这一大段精华之所在。「要」就是精华之所在、精彩之所在。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这一个段落里头的宗旨,这一个段落里面的功用。功用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如果没有用处,我学它干什么?学了就有用,这个教诲才是真实的,我们才能真正在经论里头学到东西。第三:
【释名典名词术语典故】
『典故』,佛家常讲「公案」,一般人讲「故事」。名词、术语、典故。
【必不惮烦,依疏注或佛学辞典查明之。】
这个不能够随便说话的,这有根据的。所以我们的工具书要完备,这个要查数据的。『名词』,譬如经典里面讲的「六度」,是哪六条?什么意思?佛学辞典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词什么意思?甚至于普通大家常常挂在嘴上,但是讲不清楚,「禅定」,什么叫禅定?会讲的人很多,但是能把「禅定」两个字讲清楚的人不多,含糊笼统,这个要不得。所有名词术语我们都要去查,古人批注里面有,查了批注,如果有时间再查佛学辞典。佛学辞典多半是概说,而且如果这个是重要的名词,各家的说法有不相同的地方,它统统都节录到。这个是要费时间,决定不能够偷懒,而且一定要自己去做,不要仰赖别的同学自己偷懒,别的同学查好的,我们借个笔记来抄一下。为什么?自己查一遍印象深刻,你得的东西不一样,借别人笔记抄,敷衍塞责,修学态度上就打了折扣,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做。第四:
【释义理】
义理可以参考古今大德的批注。
【章句有道理精华之所在,须为探玄抉微。】
往往经中有很重要、微妙的开示,但是我们一般读经的人疏忽了,随便看过,没有留意到。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古人在批注里头提醒我们,或者老师为我们指点,我们很难看出来。但是看不出来没有关系,你一遍一遍的学。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一部经决不是说「学一遍我就学会了」,这个话说不得。什么叫「会了」?宗门祖师大德勘验学生:「会么?」你会了,那还得了?会了就明心见性、开悟了,那才叫「会了」。我们老老实实答是「不会」,不会,就从头再学。
你在这一部经典上什么时候开悟了,教下讲「大开圆解」,这叫会了。如果没有到大开圆解,一遍一遍的学,一直学下去,一门深入,绝不改变。「我一生就念一部经,就学这部经,就讲这部经」,心就定在这部经上,你戒定慧三学就成就了。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