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137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37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看七觉支的第五条「轻安觉支」,「断除身口粗重故,亦为灭除诸见烦恼故,亦名为猗柔顺而无强暴故」。这个地方「轻安」,它举了三个例子。我们佛法一般讲「法喜充满」,轻安就是法喜充满。《论语》里面讲「不亦说乎」,不亦说乎就是轻安的境界。经典里面也常常有这样的句子,「常生欢喜心」,这都是属于轻安,都是属于功夫得力的现象。你修行功夫得力,你一定会得到,我们讲的「很快乐」,这个快乐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来的,我们中国古人用的词句是有分别的,外面来的欢乐叫「乐」;不是从外面来的,从内心里面功夫显现出来的叫「悦」。所以「悦」跟「乐」看起来好像是一样,实际上它的根不一样;悦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乐是从外面,好朋友聚会,乐是从外面境界上来的,这有差别。所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很久没有见面,来访问,是非常快乐的一桩事情,是人生的乐事,那是从境界上外来的。这个轻安不是的,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真正是常生欢喜心。

    怎样才能得到?这三个例子都好。第一个身、口,三业身业、口业粗重的烦恼离开了;换句话说,口四种过失离开了,虽然没有把根断掉,至少不起现行了,你就能得轻安,就能够得喜悦。真正做到不妄语,不欺骗别人,当然也不会欺骗自己。世间人造业最重的无过于自欺欺人,口业头一条就犯了。人生真正快乐的事情,司马光说得好,他老人家一生做到了,「事无不可告人言」。他心地多么光明正大,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一桩事情是不能告人的,你就想到他多快乐!如果我们做的事情还有见不得人的,不敢告诉别人的,你的心里面多苦!你怎么会有喜悦?儒佛都跟我们讲这个大道理。

    所以我们修行,头一个就不能够自欺、不能够欺骗别人,从这里下手。《无量寿经》讲的善护三业,第一句就是「善护口业」。它不从身语意讲,它次序颠倒过来,头一个讲口业,这个意思很深很深!因为造业,身口意造业是口业最容易造,造得最多的、最严重的,所以佛把它摆在第一条。我们要懂得佛的意思,要知道从哪里修起,头一个「不自欺、不欺人」。

    第二个「不两舌」,绝不挑拨是非。在甲的面前说乙是非,在乙的面前说甲的是非,这决定不可以,最伤德性,许许多多重大的罪业都是从这个地方所生的。所以杂心闲话我们一定要防止,别人的隐私不但不可以打听,最好连听都不要听。我不要听,别人偏偏来跟我讲,怎么办?你也不能叫他不讲。这一点大家就要学许哲的本事,许哲那一套就是诸佛菩萨所用的。这个本事是什么?「听而不闻」,功夫高了。你讲我都听,我也点头,一个字都没有入进去,这是真功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诸佛菩萨能够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跟一切众生四摄法里面「同事」,那个本事多高!

    这个功夫到底是什么?十二因缘里面的「爱、娶有」,最后那个「有」字她没有,所以跟一切众生同事,可以有「爱」,可以有「裙,最后没有「有」,这个太高明了。六根跟六尘接不接触?接触,接触里头我们一般人看到有爱、有有,她还有感情,但是怎么样?她心里头不落印象。那个「有」就是落印象,阿赖耶识里头落了印象,她没有印象。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境界,在新加坡难得,许哲居士做了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懂得了。

    她举的那个例子,你想想就很有趣味。李木源居士问她:「妳看见恶人、看见这些坏事,妳怎么想法?」她说:「我看到恶人,看到人做恶事,就像我天天上街走路,看到马路上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一样。」她有没有见到人?有见到。问她有没有记得哪一个?一个也没记得。走路的时候也听到别人在旁边说闲话,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十善业道经简介 >十善业道经目录 > 讲记 第137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