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42集
那就变成功德了。随着经文,我们自己契入境界;也就是讲,随着经文,把我们自己的观念改变了,这就变成功德,这个对自己有大利益。最好的榜样就是《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看,他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真的是随文入观、随语入观,善知识给他开示,随语入观,随行入观,看到善知识的行为,这种修行厉害!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统统是智慧。所以他成佛不要第二生,一生就成就;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就往上提升一层,从初注二住一直到等觉,这就成就了。
也许有人问:「善财运气不错,遇到那么好的善知识,我们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你这个想法全错了,叫邪见,这不是正见。《华严经》摆在你面前,你一卷一卷去读,你每读一卷,自己境界就向上提升,绝不输给善财童子。我念初住这一章,我就是初住菩萨;念二住这一章,我就是二住菩萨;念到最后的时候,就是等觉菩萨,就成佛了。这是什么?随文能入观。「观」是什么?观念。随着经文改变自己的观念,把自己无量劫来那一种习气、染习统统改正过来了,这是上上根人!这个经没有白念,没有白看,遍遍契入如来果地上境界。我们要学会这种修行方法,对于自己就有大利益了。如果不能,那就降到最低的水平,决定要与四种善的口业相应,「善护口业」;你不能随文入观,你就在这上下功夫,这个功夫有好处,但是你的烦恼习气断不荆对于一切众生,决定不能有欺骗的心理,当然我们就不会妄语了;决定没有伤害的心理,决定没有占人便宜的心理。先修心,然后才能真正做到不妄语,无论对什么人,句句话都是实话。
我们想到了,一切众生第一个念头是保护自己,「如果我说这个话,对自己不利怎么办?」他就不敢说真话了。这个地方一定要想到,于我不利、于我有伤害,这个伤害到什么样的程度?这里头有善巧方便。如果伤害的幅度不大,我们还是要说实话。重大的伤害,是从自己牵涉到社会、牵涉到群众,那就可以不说实话;这个在妄语里面叫「开缘」,这个戒条是开戒不是破戒,不但没有罪过,还有功德。佛经里头世尊有举例子说,一个受持五戒十善的人,在三岔路口遇到一个猎人,这个猎人追一只兔子;他是猎人,要杀它的。这只兔子从路上跑掉了,这个持戒的人看到了。猎人就问这个持戒的人:「你看到兔子吗?」「我看到了。」「从哪里去了?」从那一边去了,他指错的方向,「从这边走了。」这是妄语,这个妄语救了兔子的命,这是善心,又救了这个猎人,猎人杀生将来要受果报。两边都救了,所以这叫「开缘」,这个不叫破戒。所以修学五戒十善,这是根本,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什么状况之下要用什么方法,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泼泼的。
再讲偷盗戒。永明延寿禅师,以后是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个小公务员,在税务司里头管出纳的,钱常常从手上经过,他就偷盗。那是国家收税的钱,是国库里面的公款,他常常偷盗,偷盗干什么?放生。以后被人发现,有人把他告到上司去了,这上司来问他:「你有没有偷盗?」他很诚恳:「是偷盗了。」「偷盗多少?」他统统都说出来。这判刑是死罪,他绝不逃避,愿意接受刑罚;这是个老实人,决定没有一句妄语。当时的皇帝遇到这么一个案件,觉得很奇怪,还是按照法律来处分,杀头。
绑到法场去执行死刑,杀头,皇帝吩咐监斩官,吩咐他:「如果杀他的时候,他的态度很从容,他不害怕,没有惊慌,你就把他带回来见我。如果他很恐惧、很害怕,杀了就算了。」结果永明延寿大师到法场,态度很从容,很欢喜。监斩官就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他说:「我一条命救活了千千万万的命,值得9监斩官把这个话报告皇帝,皇帝召见。以后问他的志愿,他愿意出家,皇帝成就他出家,给他做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