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54集
湾请几位老先生去教古文,教《四书》。我们课程有《四书》,《四书》里头最重要的是《大学》、《中庸》、《论语》,最重要的,这三样东西我都要求能背、能讲、能行。《孟子》这部书,我要求的是多读、能讲、能行,不要求他背诵。要真干!所以知道一切众生根性的高低。
第五条「欲智力,知他众生种种欲乐」。欲是欲望,乐是他所喜欢的,这与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习气有关系。过去生中积的善业多,生生世世在三善道的时间多,这个人善根深厚,对善法喜欢。如果这个人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多,受的恶果报多,恶习气重,他在这一生中所表现的,对善法他没有兴趣,对恶法、杀盗淫妄他喜欢。所以一切众生的爱欲都是有根由的,不是无缘无故的。我们对一切众生的观察能力没有那么高的智慧,只看到表面,不知道他过去那些状况。阿罗汉的能力能知一切众生五百世,他观机就比我们强多了。菩萨,那要看他的地位,地位高的,知的时间远;地位浅的,那也比阿罗汉高明,能知道众生五百世以上,一千世、一万世,乃至于一劫、二劫、十劫、二十劫。佛能够知道究竟。
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观察一切众生的机,确实就会有困难。因此,我们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不契机;是用了心,也用了不少精神,收不到效果,原因是不契机。契机这一桩事情难,太难了!如果完全契机,这一个听众言下就能开悟,就能证果。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世尊一部经还没讲完,讲了一半就有开悟的、就有证果的。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阿难尊者听世尊讲经,在第三卷末后阿难开悟了。摩登伽女在楞严会上,佛讲经还不到一半,她就证三果。什么原因?契机。如来有能力观机,所以那么容易成就。
第六是「界智力,知世间种种界分」,界是界限。这一条它的意思,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知道一切众生种种妄想分别。界是从分别来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哪来的界限?六道有六道的界限。人道,我们住在这地球上,实在讲本来没有界限,你看看现在,人道里头有国家的界限、有种族的界限、有宗教信仰的界限,居住在这个地方,我这一家跟隔壁有界限。界限太多太多了,全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产生的。要知道,你要不了解界限的真相,会产生障碍,对于世出世间产生许许多多的障碍。你对它了解、明白了,对于帮助众生破除障碍就方便了;知道这个「界」本来是没有的,现在还是没有的。你为什么会有这个烦恼,这关不能突破?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个错误的概念。这个概念突破,才跟佛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跟一切众生都没有界限。那是佛跟法身大士,与一切众生都没有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