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卷 如何看待一部经典
    第二卷十善业道经如何看待一部经典【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如是我闻,在古德许多经论中,把如是解释得很复杂。其实,这两个字也可以解释得很简单。如是是如此的意思,指《十善业道经》,如是两字是《十善业道经》的代名词。我闻的我字,指阿难。佛教的经典都由阿难尊者在结集时背诵出,我闻是阿难自说我听说的。说到如是我闻,必然会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看待一部经典?通常一部著作往往都是作者自己写的,所以有人会问:佛经是不是佛陀亲手撰写的呢?不,佛经是佛陀说的。佛陀灭度以后,弟子们为了使佛法在世间长期流传,召开了佛教史上结集经典的法会。这个法会不是谁都可以参加,只有证得阿罗汉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第一次结集的共有五百阿罗汉,再从五百人中推出两位代表,主持经藏和律藏的结集。诵出经藏的是阿难尊者,诵出律藏的是优波离尊者。阿难,是佛陀的侍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据说他的记忆力特别好,每次听了佛陀说法,都能把当时法会的情景和内容准确无误地记下来。所以在结集经典的法会上,阿难尊者自然坐在上面背诵,其他的阿罗汉坐在下面,听了之后没有异议,那就表示通过了。经典的结集,是通过民主会议记录下来的,足见其可靠性。佛教的经典,是佛陀灭后弟子们结集的。一部经典,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像《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佛陀在龙宫说法的记录;《般若经》是般若法会的记录;《楞严经》是楞严法会的记录;《楞伽经》是楞伽法会的记录;《法华经》是法华法会的记录;《华严经》是华严法会的记录。所以,每一部经都是一次法会的记录。一部佛经,不仅有佛陀的言教,同时也包含了佛陀的身教。佛陀是一位觉悟者,是一位智慧者。三业中流露出来的都是佛法,思想里所想的,言行的一举一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乃至法会上的说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属于佛法。所以,当我们打开《金刚经》的时候,一开头出现的景象是佛陀着衣、持钵,到舍卫城乞食,回来之后,洗脚打坐。看上去似乎和经的内容没关系,其实,佛法的内涵尽在其中。如是另有一层意义是表信。信,是信仰。对一部经典的学习和接受,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的修证有四个次第:信、解、行、证。第一个是信,要有信仰。信是什么意思呢?信,以心净为性,用一种清净心去接受佛法,不带任何偏见接受佛法。有了信,还要解,不能光停留在信的基础上。佛法跟其它宗教的最大不同,在于佛法不但强调信,而且更强调解,信与解是相辅相成的。在信的基础上去学习佛法,就会加深理解,而对佛法的理解加深了,信仰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佛法里有两句话说明信与解的关系。第一句话有信无智长愚痴,一个人光有信仰而不重视学习佛法,缺少佛法的正见,就会成为一种糊里糊涂的迷信。第二句话有智无信增我慢,当然,这种智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一种世间的聪明,自以为是。有些人把经教当做学术研究,不注重自身的修养,自然我慢越来越重。光有信和解还不行,在信、解的基础上还要修行。修行是深化自己对佛法的理解,理解之后,又可以指导修行。在这信、解、行的基础上,才能最后达到证果,在修行上才能有所体验,有所成就。所以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的次第。《大智度论》说信如手。信,像手一样。大家知道,人类两只手的作用非常大。因为有了两只手,我们才能创造财富。假若没有手,就什么事都不能干了。对佛法的信仰也是这样,因为有了信之后,才能在佛法的指导下修行,才能在修行的实践中改善人生,解脱烦恼。而社会上的一些学者,他们虽然在研究佛学,但是由于缺乏对佛法的信仰,佛法研究了几十年,在现实生活中,烦恼依然存在。这就是对佛法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差别。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十善业道经简介 >十善业道经目录 > 第二卷 如何看待一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