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济世观__第一部分 讲经缘起
意识造成一个比较相似于空的境界而已。所以,大家对真正的佛法认识不清,理既不通。事又证不到,往往盲修瞎炼的人,成千成万的就那么去了,所以学佛首先一定要真正的发愿。我们要晓得引满能招业力牵,发愿是意识境界啊!意识要空,没有错,但意识不是你去空它,而是它来空你的啊!谁能空得了意识?你那个想空的念头就是意识,所以是意识来空你。事实上,意识也不是空,它本来非空非有,本来即空即有。所以大家把佛法的法相、唯识部分研究透彻,道理就在此。一切学佛修行都是意识真正成就,但它不是凡夫分别心的意识。玄奘法师在八识规矩颂中,说第六意识是:引满能招业力牵,业力好比弓箭一样,弓拉满了就发射出去受果报。如果对这句话只做片面解释,那是凡夫境界,一般人没有慧力,又不好学深思,对引满能招业力牵的理解就不彻底、不究竟。换句话说,业包括了善、恶、无记业,你发善心的愿力修持满了,就是善的成佛的业力,属于善业成就,那就福德圆满、智慧圆满,这也就是引满能招业力牵。像我们大家这样的学佛,如果没有这种圆融的理解,结果是一无所成,不但世间法无用,出世法也无用,变成一个无用的人。这样只学成了两件事;一个就是懒,越学越懒,不勤劳,不用心,懒的果报是什么?那就不必问了,生物中最懒的动物是什么?踢它一脚都懒得动。另一样就是我慢,愈学愈觉得自己了不起,不知自己是什么。所以研究药师经的大愿,不要忘记这点。另外还有一点要记住的是;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及世界人类的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再三提醒你们注意,这十二大愿要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作比较研究,在座各位有几人研究?只喜欢听,听过就算了,这也不是正确的学佛心态。自己不下功夫思惟、研究,这样很糟糕、很危险!我是言者谆谆都说完了,如果你是听者藐藐,那是你的事情了,与我无关。修清净梵行现在继续药师佛修因地菩萨时所发的第五大愿: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此愿简单的说,希望来世证得佛果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所有众生没有一点不道德的行为,假定有人在道德方面有一点遗憾的行为,只要听到或想到药师佛这个名号的内涵,包含的意义,就可重新获得清净。清净很难,我们心里总是不清净。得清净便能不堕恶趣:地狱、饿鬼、畜牲道。这是先说明它的大意,现在我们研究经典上的原文。药师佛说,希望我将来成佛证得菩提时,这个世界上所有无量数无边数有情众生,在我这个法门中修持梵行;我法有两种意义:广泛来说,我法就概括了一切佛的佛法,狭义点说,我法就是指药师如来的法门。在药师如来琉璃光世界修什么法门?又怎么修?修些什么?修行梵行,就是修习自己的行为变成梵行。何谓梵行?就是清净行,究竟的清净,没有一点渣滓,没有一点瑕疵。绝对清净庄严之行谓之梵行。所有初禅三天叫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大梵天是初禅天之王。修成梵天之行,毕竟清净,然后证得不还果、阿罗汉果,永远不堕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叫清净梵行。因此要想学佛,换句话说,想修药师如来的法门,随时要修一切清净梵行。自己内心不修清净梵行,光想念一声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就算药师佛想替你消灾,你也得不到感应,因为你心里有如庄子所说的夫子之心,其蓬也夫,乱草一堆,琉璃光想进都进不来,你的心里被乱草般的烦恼塞住了,得不到加庇。所有药师佛说,假使有人在他的法门中修一切梵行,受到他的愿力的影响和愿力的感应,戒律永远不会有缺漏。何以称严持戒律为不缺戒?通常讲戒律有持戒、犯戒、破戒等名称,详细讲还有许多观念。一般学佛很少听到不缺戒这个名词,什么叫不缺戒呢?不缺